第183章 外企来袭-《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第(2/3)页

    对于他提出的各种改革措施都全盘接受,时风农机厂跟他们之前工作的单位可不一样,这里不讲什么大锅饭,谁干的好就拿得多,格里希现在只是把这些规则细化了而已。

    而且时风农机厂的工资比他们原来单位都高,在格里希来之前他们就体会到这种规则的好处,凭着自己的努力就能拿到过去几倍的工资,谁会舍得放弃这么好的机会?再说了,他们也没其他地方可去啊!

    “李,有个很不好的消息,虽然我感到很难为情,但是还是得说,武柴送过来的这一批发动机全部都不合格,我不能接收;另外,我们或许要重新挑选一家供货商了。”格里希脸上满是遗憾,简单地和林毅夫打了个招呼,就说起了正事。

    “不是一台,不是两台,也不是三台四台,整个批次八十多台柴油机,竟然没有一台是合格的!我简直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在半年时间里,将一家好好的工厂变成这个样子!”格里希愤怒急了,这意味着他过去两年在武柴耗费的心血和努力全部付出东流。

    “我打电话和他们沟通,他们竟然没有一点儿愧疚的意思,只是含糊地说或许是发错货了,需要等待他们核实。”比产品质量更让格里希伤心的是武柴的态度,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他们竟然完全没当回事。

    “改革总是很困难的,那就按照你说的去办,把这批产品全部退货,另外换成潍柴的发动机吧,寇斌上次带来几件他们的样品过来,质量看上去还不错;当然,这只是建议,最终选择那家企业的柴油机,还是你说了算!”其实按照李耒的想法,要不是照顾格里希的面子,他肯定会选潍柴的产品。

    潍柴日后可是国内柴油发动机领域的大拿,李耒想要把农机厂做大做强,怎么可能放过这家好企业?他不光想和潍柴长期合作,甚至还在琢磨着,等时机合适的时候,看看能不能找到机会在潍柴入一股。

    “李,我还是不理解,他们生产出这样的产品,究竟想卖给谁?一家没办法生产出合格产品的企业,还有必要存在么?我们厂用的数额少还不要紧,我当初可是帮他们在东南亚签订了很多大额合同,如果那些企业追究责任的话,武柴恐怕就只能破产了!”格里希现在无比揪心。

    “虽然中国现在已经有企业破产了,但是武柴这种规模的企业,短期内恐怕还很难破产,就算出现问题,政府也会为他们托底。”或许是国有企业的职工都习惯了国家不会不管他们,所以才会出现这些问题吧?

    然而这种好日子不会一直有,要是不出意外的话,武柴终究会走向破产的道路,这个时间并不遥远。

    和东南亚的合作也快中止了,1990年上半年,东南亚国家向武柴订购一批产品,质检部门认为,产品质量不行,不能出口。

    厂领导却说:合同时间快到了,即使是豆腐渣也给我弄出去;结果,第二年,东南亚地区再也不要武柴的产品。

    1993年,武柴开始出现亏损,到1998年已经完全破产,职工下岗,资产重组。

    2000年,年届80高龄的格里希最后一次访问武汉,武汉的变化让他欣喜不已,但是没有人敢告诉他武柴的真相,;格里希几次提出要看看武柴,陪同人员都以在修路等原因婉言挡开话题。人们实不忍这位老人看到破败的武柴而伤心。

    “政府可以给企业提供应有的支持,但绝对不应该是无底线的托底!这样只会养出一群懒虫!”格里希对这一现实很有意见。

    李耒安抚了好半天,才让老爷子冷静下来,他嘟囔了几句,就去办公室打电话,通知武柴这批柴油机全部拒收,另外从今往后中止和武柴的合作,不再向他们购买柴油发动机。

    说到最后,格里希还是没控制住对武柴的关心,在电话里叮嘱他们一定要重视好质量问题,不能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要是他们能重新把产品质量做好,时风厂依旧会给他们机会。

    武柴的领导依旧没把这当回事儿,在他们看来,你早就从我们厂滚蛋了,还管这些干啥?至于合作,好像谁稀罕跟一家破烂乡镇企业合作一样,我们只需要维系好东南亚的出口和一拖这样的大企业就够了。

    李耒也不在乎他们,柴油机虽然抢手,又不是买不到,没了武柴还有潍柴,人家的质量比你们的还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