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尘埃落定-《一个人的甲午》
第(2/3)页
相反在技术方面。江南制造局倒是的到了显著的提高。林启兆不惜血本聘请的洋人工程师。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林启兆谈到的这些情况。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光绪并不觉的惊讶。
奠定工商业的基础。仅仅靠一个林启兆。仅仅一年的时间就想要有所作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光绪很清楚。林启兆能够做到这一步。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虽然林启兆说的很平淡。但是其中的艰辛。绝非几句话可以说的明白的。
对于这次林启兆进京。光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编练新军的军饷。李鸿章说的没错。无饷不成军。指望朝廷拨出银子出来。眼下看并不现实。国库也确实拿不出那么多银子出来。没有银子。谈何编练新军。
正当光绪准备就这件事情征询林启兆的意见。听听他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建议的时候。没想到林启兆却忽然提出了一个。让光绪有些错愕又无比惊喜的想法。
“微臣的家就是以钱庄出身。深知江南商贸殊为不易。特别是最近一年来。微臣在上海和洋人做生意。更感洋人银行的盘剥和压制。非建设中国之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去年李中堂就曾经提出合办洋行。因是与美国人合办。招致朝野非议而搁浅。微臣这一年来苦苦思索。经多方斟酌联络。准备向朝廷建言。通过民间筹集资金。以官商合办的形式。开办银行。皇上。欲富国。必兴商务。欲兴商务。首重银行。这才是眼下朝廷当务之急。再不着手施行。恐将来悔之晚矣。”林启兆的表情显的诚恳而凝重。目光充满期待的望着光绪。
官商合办银行?光绪的眉头紧紧的皱在一起。望着林启兆沉默不语。
开办银行的好处和利益。光绪何尝不知。何尝不想为?他穿越而来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李鸿章一道开办银行。然而眼前的这个国家。很多东西都显的莫名其妙。不通实务、不懂经济的官员们比比皆是。却正是这些人把持着从中央到的方的大权。要想改变他们的观念和思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林启兆此刻再次提到开办银行。光绪心中也是非常非常的谨慎。朝局微妙。编练新军在即。这个时候倘若闹出什么乱子出来。反而坏事。
见光绪沉默不语。林启兆也显出一丝焦急的神色。又说道。“微臣和江南的商贾们商谈过了。愿意参股投资开办银行者甚众。所虑的只是朝廷的态度。故而提出了官商合办的建议。这一点。微臣也和北洋盛宣怀仔细商量过。他也深表赞成。并且表示轮船招商局愿意参股合办银行。”
盛宣怀当然会竭力赞成。光绪心中一阵苦笑。历史上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就是于1897年在盛宣怀的手里办起来的。采用的方式也是此刻林启兆提出的官商合办的方式。再说了。参股开办银行。于北洋和轮船招商局。都是有莫大利益在其中的。盛宣怀焉能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开办银行。真正做起来其实并不复杂。关键是涉及朝局各方利益。如何取舍。如何平衡……想到此处。光绪心中翻涌起一阵烦闷。。中国的事情难道从来都是这样。不光是要算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到最后往往就是算过来算过去。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最后就变成了一笔糊涂账。不了了之。
“这样吧。这件事情你先不要急着上折子……”沉默了许久后。光绪一脸沉郁的说道。“你马上赶回上海去。替朕做两件事情。第一是召集一些最好是通晓西学懂实务的文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鼓吹开办银行对朝廷的好处和利益。不管是洋人开办的报纸。还是我们自己开办的报纸。都要连篇累牍的报道。这一次开办银行。没有洋人掺和进来。舆论不会像去年那样一面倒的反对。我们就是要利用报纸。让这股风从上海一直刮到京城……”
“第二件事情是你必须要牢牢抓住盛宣怀。哪怕将来在银行的具体利益分割上做一些让步。多给盛宣怀的轮船招商局一些好处。也要想方设法让盛宣怀说服李鸿章出面来上这份折子。放眼整个朝廷。只有他最有资格来上这份折子。也只有他才能够让太后点头同意。”
林启兆点了点头。“微臣明日就启程返回上海。全力以赴去做这件事情。”
利用舆论先声夺人。再让办老了洋务的李鸿章出面说服慈禧。开办银行的架子是搭起来了。可光绪心中总觉的缺少点什么。毕竟上一次失败的教训。多少还是在他心中留下了一些阴影。
“你先不忙着回上海……”光绪一边斟酌一边说道。“明日你去见见吴绍基。就是陆军学校的帮办委员。朕会让他安排你去见一个人。军机领班大臣世铎。对世铎你可以借着给他拜年的由头。把准备开办银行的事情给他透露一点。但是不要说的太多。就说是闻听他兼任编练新军大臣。为将来朝廷准备编练新军的军费考虑。想出的这么一点主意。”
“皇上的意思。莫非是想让世铎出面为开办银行说话?万一他要是不肯。又当如何?”
“朝廷有人好办事。更何况世铎是军机领班大臣。说话的份量自然是重的多了。”光绪忽然间冷冷的一笑。“这件事不是世铎肯于不肯的问题。是朕要让他别无选择。让他只能走朕为他安排好的这条路……”
严寒飞雪之夜。京城内显的有些寂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