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国重器-《重生之工业狂潮》


    第(3/3)页

    桅杆也要调整设计,原船型为固定式桅杆,从近海进入内河有时要通过高度不大的桥梁,改装后的船型增设了倒下/升起的手动钢丝绳绞车,能把桅杆放下来。

    对这种搅吸船,陈立东并不满意,比如这种船不能自航,需要用拖船拖带。

    船体也太小,型长46米,型宽10.5米,型深2.9米,吃水深度只有1.5米,在浪高超过0.5米、风力超过5级时,就超出作业条件,只能把它拖带到避风港。

    还有它的作业效率有点低,挖深只有16米,输送距离也只有2000米,每小时疏浚能力为1356立方米。

    陈立东见识过另一世的大型绞吸船天鲲号,是华夏首艘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款绿色环保、高效智能的重型自航绞吸船。

    天鲲号“天鲲号”总长140米,型宽27.8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5米。

    而且天鲲号是自航工程船,设计航速12节,标准疏浚能力每小时6000立方米,绞刀挖深范围6.5至35米,远程输送能力15000米,

    陈立东记得,天鲲号输送系统能力号称世界第一,挖掘能力亚洲第一,适应恶劣海况能力全球最强,被称为造岛神器。

    陈立东重生前曾经去沪市登上过天鲲号的改进版,新版本的船型,已经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可实现自动挖泥、监控及无人操控。

    另一世,陈立东追过央视一档节目《大国重器》。

    这个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华夏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

    导演们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

    片中用镜头语言,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华夏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华夏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华夏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大国重器,浓缩着这一行业尖端科技的精华,凝聚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是国家整体力量的体现。

    这一世,陈立东也期盼着能够为打造大国重器添砖加瓦。

    据新港造船厂的李少华说,脚下这艘初级版本的绞吸船,经过了中船公司旗下的708所的重新设计,改动不大但更加实用。

    陈立东把这个研究所的名字记了下来,然后准备把后世见过的天鲲号的有关情况梳理出来,交给这家研究所去设计。

    现在已经有了4条绞吸船,那就开干。

    干啥?当然是本章开头提到的围海造田,或者说叫吹沙造地。

    在盘山港二期选址的位置,将进行拦坝筑埝。

    四艘搅吸船拖到15米海沟的位置,搅动海沙,吸入泵管,通过管道将海沙混合着海水输送到拦坝的位置,海水流走、海沙沉淀,形成陆地。

    只要海况允许,四艘搅吸船将昼夜不息,尽快将码头位置的陆地造出来,然后开始打桩建码头。

    搅吸船继续吹填电解铝项目用地,这里奇迹般诞生华夏最年轻的土地。

    ps:感谢书友56551932的月票,感谢yangke5的推荐票,感谢各位书友持续关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