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徐州失守-《抗战之责》


    第(2/3)页

    “德贵,过来!”肖彦梁点点头,松开手,对着一边大声喊道。而戴安平把手放在嘴里打出一声响亮的口哨。

    随着口哨,肖彦梁吃惊地看到德贵身后慢慢站起来一个全身是草的人!而此时的德贵居然毫无感觉,直到发现肖彦梁惊讶的目光,才反映过来。

    “兄弟,好身手!在下路过你的身边,竟然没有发现你,我服了!”肖彦梁大笑着拉住对方,左看右看,最后服气地夸奖道。

    通过相互介绍,肖彦梁这才知道,这次总部除了派遣那个叫吴志伟的观察员以外,还派了和肖彦梁接头的叫“戴安平”的报务员。

    “兄弟,看你的样子长得白白净净的,倒像个公子哥,我是怎么也想不到你是电报员的。”放松下来,肖彦梁笑着对戴安平说道。

    “见笑了。兄弟我原本是在美国学无线电技术,家里是南洋开药店的。31年日本人占领了东北,我便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回国想参战。不料直到今天才有机会到第一线。”戴安平有些兴奋地自我介绍说。

    “想不到,真想不到!”肖彦梁心头一阵感动,面前这个人竟然还真是个公子哥!这种为了民族大义而抛弃富贵家身的人,肖彦梁是极为佩服的。

    “兄弟这次就是准备开个中药店做掩护,长期在城里待下去。这位吴兄弟如果能顺利完成任务,将暂时担任我的小工。”戴安平指了指吴志伟说道。

    一旁的吴志伟点头示意以后,依旧转过身小心地观察这四方。

    “戴兄弟,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开始轰炸?”看见观察员小心的样子,肖彦梁问道。

    “呵呵,我只是报务员,这轰炸的事麽,你还是要问问他。”戴安平很理解肖彦梁的心情,指了指吴志伟说道。

    听到对话,吴志伟转过头,皱着眉问道:“我刚才就想问你们,目标离这里有多远?”一口带着少许的东北口音让肖彦梁有些诧异。

    “兄弟你是东北人?难得。”肖彦梁笑了笑,低头算了一下,说道:“目标距离我们测过,大约50里地左右。”

    “那好,原先还以为离这里会很远。既然只有五十里,现在就带我去目标点。今明两天我都在城外,请给我准备一些干粮。”吴志伟只是点点头,算是承认了肖彦梁得判断,然后立刻说道。

    “好!”肖彦梁没想到眼前这个东北的观察员这么干脆,说干就干。“本来还想让你们休息两天的,可是我这心里……”

    “不用客气。我们再累,没有前线的兄弟累,我们能休息,前线的兄弟们却没法休息。”吴志伟摆摆手说道。

    “怎么,兄弟是从徐州来的?”肖彦梁愣住了。

    “不是,我是开战斗飞机的。后来飞机被日本人打下来。等我养好伤,我没有飞机飞了。所以只好来这里当观察员,为兄弟们指指方向。”说起自己的来历,吴志伟的情绪似乎有些低落。

    肖彦梁有些奇怪,轰炸军需库的事,这么让人兴奋的事,吴志伟怎么会这种态度?不由得问道:“这位兄弟对这次行动有什么问题吗?”

    “不是。我在惋惜行动得太晚了。徐州都放弃了,还炸个鸟。”吴志伟没好气地说道。

    “什么?徐州失守了?”如遭雷击,肖彦梁呆住了。

    “是啊,徐州失守了。”戴安平叹了口气,证实了吴志伟的话。

    “可是,可是,可是一个月前,**不是才在台儿庄取得大捷了吗?”肖彦梁怎么也不能相信这个事实。

    “唉,这事说起来就四个字:‘乐极生悲’,”戴安平的语气里透出一种说不出的惋惜。

    “‘乐极生悲?’什么意思?”肖彦梁问了一句。

    “4月7日台儿庄一结束,统帅部就打算在徐州和日军进行总决战,先后集中了60万兵力。日军也集中了大约25万兵力。”说到这里,戴安平注视了肖彦梁一会,继续说道:“你们提供的日军兵力分布情况,通过其他渠道道义证实,统帅部很是高兴。也相应做了部署。

    4月18日,在台儿庄被我们重创的日军第10、第5师团分别从山东峄城(今属枣庄)和临沂西北的义堂地区南进,对我军第2集团军和第20、第3军团及第27军团第59军实施牵制性进攻。我军顽强抗击,至月底,将日军阻止在韩庄、邳县(今邳州)和郯城一线。5月5日,日军开始从南北两个方面向徐州西侧迂回包围。在南面,第9、第13师从蚌埠地区分别沿北淝河、涡河西岸北进,至13日,陷蒙城、永城(属河南)后,向江苏萧县、砀山(今均属安徽)进攻;第3师由蚌埠进入大营集地区,向宿县(今宿州)进攻。在北面,第16师由山东济宁渡运河,至14日,连陷郓城、单县、金乡、鱼台后,向江苏丰县、砀山推进;第14师从河南濮阳南渡黄河,陷山东菏泽、曹县后,直插河南兰封(今兰考);同时,第10师将韩庄、台儿庄地区的作战交由第114师接替后,在夏镇附近渡过微山湖,向沛县(属江苏)进攻。到本月16日,南北日军在砀山会师。

    统帅部鉴于徐州已成四面被围之势,决定放弃徐州。昨天,19日,徐州失守了。可惜,虽然前线官兵英勇奋战,可60万部队,相互不能协调,让日本人得手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