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金术——跨越魔幻和仙幻鸿沟的桥梁-《白露凝霜》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炼金术早期炼金术是古希腊哲学、东方神秘主义和埃及工艺学的结晶,诞生于古希腊文化中心亚里山大里亚城(公元前4世纪)。中期炼金术盛行于版图辽阔的阿拉伯帝国(7~11世纪),是对古希腊炼金术的继承和发展,并受到中国的影响,从而使炼金术的材料由无机物扩展到有机物,由金属矿物扩展到动植物,使炼金术的研究由单纯的金属转化试验扩展到医药领域。晚期炼金术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11~13世纪),12世纪经由被阿拉伯人长期统治的西班牙传入,是对阿拉伯炼金术的继承和发展,已确立了对长生的追求,以炼出“贤者之石”为最高成就。

    炼丹术是中国古代哲学、神仙信仰、工艺技术和医学的结晶,经由阿拉伯帝国,对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身一直是独立发展的。最初也同样是以炼贱金属成黄金为目标的炼金术,却由于以下几点,而发展成以炼制长生药,即“金丹”为目标的炼丹术:一是道家哲学中的“贵身”思想,二是认为服用黄金可使肉身不朽。黄金以其几乎不可侵蚀的稳定化学性质,在世界范围内,理所当然成为永垂不朽的象征,但只有中国古人相信服用黄金可使身体同样永垂不朽。这种信仰使炼丹术并未摆脱炼金术的基本材料和工艺技术,因而本质上仍是炼金术。其三,黄金无疑是剧毒物质,但发达的医学使古人相信,将一种有毒物质与其它物质一同炼制可能祛除其毒性,并产生医疗价值。

    由此可见,炼丹术具有双重目标:一是炼金术的原始目标,炼贱金属为黄金;二是通过与其它物质一同烧炼,祛除黄金的毒性,以供药用。

    西方炼金术发展到中世纪,其本质已与中国炼丹术没有区别。所谓“贤者之石”与“金丹”一样都有三种作用:一是点石成金,二是长生妙药,三是至上法宝。因此,除去“丹”这个过于中国特色的字眼,完全可以称“炼丹术”为“炼金术”。

    炼金术暗示了运动变化的哲学观,即相信物质能相互转化。在西方这种哲学的代表正是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水、火、土、气说,认为世界是由这四种基本元素构成,物质的所有形态都由这四种元素根据不同的比例组成,按此推断下去,在自然状态下经历亿万年漫长的岁月,或施加人为的影响与催化,泥土亦可变成黄金。水、火、土、气并非具体的水、火、土、气,而是一种范畴,意谓世界上的物质其最表象的特征都可划分为与具体的水、火、土、气相似的四种。这种划分也用于魔术派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魔术与炼金术的关系。

    在中国则是金、木、水、火、土五行说,认为世界由这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同样能够派生泥土可变黄金的信仰。据现存史料记载,最早使用此说者是西周末年一位太史,人称史伯。五行同样是一种范畴,并非实指,意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最表象的特性都可划分为类似具体的金、木、水、火、土之特性的五种。同样的,五行也能用于划分仙术派系。

    五行与四元素说相似,但更为完善,五类之间存在生克关系,体现了对立统一思想。而直接描述这一思想的学说有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约前540—约前480与470之间)的学说和中国阴阳学说,据现存史料记载,最早使用此说者是西周末年思想家伯阳父(约前780年左右)提出。这两种描述同一规律的学说在阿拉伯相遇,导致九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炼金术士扎比尔?伊本?海扬创立了金属硫汞构成说,因为硫与汞基本性质相互对立。这一学说后来长期流传,对中世纪欧洲炼金术影响深远,扎比尔也被欧洲人称为“化学之父”。至于在中国,对立统一思想由于阴阳五行学说在炼金术中的应用,早已广泛溶入炼金术士的血液之中。

    世界是由极其精微之物聚合而成,这是几乎所有古典哲学流派的公理。这种思想的代表有古希腊德谟克里特(约前460—约前370)与留基伯(约前500—约前440)的原子论和中国的精气学说。原子论强调元初物质的个体特性,不可再分。而精气论强调元初物质的整体状态,如气般精微稀散。

    炼金术同时还相信元初物质派生于神性本原,因而越是精微之物越接近神性,越接近永恒和神力。这一结论使炼金术士并非看上去那么贪婪,而包含魔术师和道士之类追求永恒和神力的人。实际上在他们眼里,黄金是元初物质一种完美的凝结物,而非财富,其组成结构使之在宏观状态下仍拥有元初物质的永恒性1。常识表明固体和液体较之气体更易于保存利用,而魔术师和道士通过炼金术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元初物质的完美凝结物,在宏观状态下,拥有元初物质的永恒性和神力,呈液态或固态。“贤者之石”和“金丹”通常都被描述成液体或固体。

    炼金术所采用的化学手段决定了其目标的虚妄性。现代科学已充分证明,想在化学层面上将其它物质转化为黄金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原子核物理这样最接近构成物质最基本粒子的微观领域,这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虽然将一种剧毒物质与其它物质一同炼制有可能祛除其毒性,并产生医疗价值的观点是正确的,但风险巨大。即使制出有医疗价值的物质,也不可能使人长生。至于使人法力无边的法宝,则早已是被否定的幻想。

    早在西方炼金术开始追求长生前,中国炼金术就已在这条路上走了一千多年,道士们对“金丹”早已产生了怀疑。怀疑的产生在18世纪理性主义昌盛的西方,导致炼金术蜕变为现代化学,彻底放弃了过去虚妄的追求。而在中国,怀疑则不彻底,道士们仅仅开始觉得“金丹”并非长生成仙的必要且充分条件,而是必要非充分的,他们并未放弃对长生和法力的追求。这种不彻底的怀疑导致了“内丹术”的产生,并从此使炼丹术脱离了工艺技术,道士们不再重视发明改变化学仪器,关注化学变化,中国所以与现代化学失之交臂,此亦脱不了干系。但在医学上,则可能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所以如是说,是由于以西方医学为主体的现代医学,还远远无法明确中医学的科学性。

    一般认为,隋开皇年间(581~600年)罗浮山道士苏玄朗自称得大茅君秘旨,撰写了《旨道篇》和《龙虎金液还丹通玄论》,开启了道教内丹之说。

    中医学对炼丹术的影响可谓极其深广。相应的,炼丹术对中医学也产生了深广的影响。这些影响的主要体现之一,就是一些中医学内养生技术的理论化和体系化,以及其名称“内丹术”。早在内丹术产生前,一些基本的中医学内养生技术,以中医学三大基础理论为依据,已存在了上千年。这三大理论基础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前二者并非中医学独有,而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学说。作为描述天地造化普遍规律的学说,对很多领域都有深广的影响,炼金术也不例外。后者则是中医学古老而特有的发现,是中医学内养生技术的根本之一。现代医学至今未发现经络系统的形象,以至企图否定其存在,但其功效却不容忽视。或许经络系统本身只是对人体内部某些结构机能的抽象概括描述,并非具体的某个系统,因无具体形象。窃以为,科学的眼光过于关注事物具体的、细节的东西,而无古代圣哲海纳百川、高瞻远瞩、统观全局的胸襟。古典哲学看似高度概括抽象,却建立在事物最显明的表观特性和常识之上。

    炼丹术对中医学内养生技术的影响是通过比附实现的。人体内部时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复杂的化学变化,多种物质参与其中,这无疑类似炼金术的熔炉。而人体新陈代谢系统的作用也类似于炼金术的分解提纯装置,而且更精妙。这使道士们相信人体内物质能够借鉴炼丹术的工艺技术理论,提炼出极其精微纯正的不朽之物、万物之本,并在人体内生成拥有其永恒性和神力的凝结物,从而肉身不朽、法力无边。

    比附最直接的表现是用炼丹术语描述中医学内养生技术,进而借鉴炼丹术的工艺技术理论改进之。这使原本混乱而经验化的中医学内养生技术,直接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很快就与拥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炼丹术同样成熟了。

    由于二者建立起了如此密切的关系,中医学内养生技术即有了一个炼丹术化的名称“内丹术”,相对的,原有的炼丹术便被称为“外丹术”。从此,炼丹术的内涵得到扩展,成为“外丹术”和“内丹术”的总称。

    中医学将人体内的物质笼统地概括为三类:精、气、神,依次比前者更精微,可以相互转化。在精分解为气,气分解为神;神化合为气,气化合为精的循环过程中释放能量,以供人类生命活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