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每当灶火燃起,香气弥漫。” “熟悉的味道,植入记忆深处。” “家,才获得完整的意义。” “平淡的食材,经过一双巧手和细密的心思。” “点亮日常温暖彼此。” “万户千家,味道迥异。” “但幸福的滋味,却和其相同。” 浑厚的旁白声响起。 伴随而来的是五彩斑斓的画面。 食物代表的是餐桌。 而餐桌的团聚代表的是家。 家常菜看似天南海北各不相同。 但是对于家的思念却都是一样。 家里的厨房就是最熟悉的地方。 家中的饭桌上,就是最舒适的吃饭场所。 这种从自己有记忆开始就出现的地方。 随着年纪越大越具有回忆性。 所有的食物呈现都是在餐桌上。 让这一集的开头独有一份别样的烟火气。 画面的最后本集标题出现。 【万家灯火】 胡妈偷偷撇了一眼胡萧。 她生怕胡萧对这个很反感。 因为这是徐文的作品。 但是好在胡萧脸上并没有其他的表情。 依旧是这样默默的看着。 胡妈松了一口气。 继续把视线转移到电视上面。 画面开始,伴随着朝阳初升。 一位老人正在山坡上收割农作物。 老人名叫常虹小,是一位生活在nmg高原数十年的原住民。 因为高原的气候和地理位置迥异。 小麦和稻子在这里无法存活。 所以此刻常虹小收割的是一种特殊的农作物。 也是常虹小祖祖辈辈赖以维生,在此定居的特殊谷物。 莜麦! 剥去发黄的外衣,得以窥见莜麦的真实样貌。 有着淀粉质地的和小麦形状的特殊谷物。 是高原人家的主要能量来源。 镜头下的莜麦挂在根茎上,像是一颗颗倒吊下来的穗子。 在常虹小劳作的时候。 家里面的老伴也没有闲着。 把莜麦磨成粉,加入水之后。 便成一团胶粘的形状。 放入特质的仪器内。 类似面条一样的莜麦饸饹便是今天的主食。 不需要下水煮熟。 这里的做法通常是蒸。 单单的吃蒸面,未免显得有些枯燥。 所以智慧的高原人民想出了辅食的做法。 把胡萝卜、莴笋、土豆和黄瓜等等切成块状。 放入各种家常的配料一起炒。 独特的蘸料就此形成。 这种蘸料有各种蔬菜以及肉类做成。 配合上莜麦饸饹最是具有陕北人家的家常味道。 劳作回来的常虹小,在饭桌上吃着老伴精心准备好的美食。 老伴调皮的问道。 “好不好吃?” “材料好。” 钢铁直男常虹小,如实的回答道。 老伴哈哈一笑。 “每次你都说材料好,就是不夸我做的好。” “都好都好。” 反应过来的常虹急忙补充一句。 这样的对话是许多人家的写照。 什么叫家常。 餐桌上的话里话外就是叫家常。 这样对很多人是寻常的一幕。 在胡妈和胡萧眼中却是显得极为陌生。 什么叫家常? 对他们来说要么是在飞机上的飞机餐。 亦或者赶路过程中匆匆入肚的三明治。 每次回到家里面,也只是一个冰冷的房子而已。 若不是每一次都忽视家庭这个词汇。 一家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变得如此陌生。 虽然不曾体验。 但是这样的一幕,却让坐在沙发上的两个人。 心中有着莫名的一丝悸动。 电视机外的家常正在苏醒。 电视机里面的家常正在继续。 吃过午饭的常虹小开始捣腾家里面的莜麦。 莜麦的脂肪含量是小麦的四倍。 因为也比小麦更加的抗饿。 对于莜麦的处理,高原人家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 首个下来的莜麦,身上还有这些许细碎的绒毛。 这样的绒毛不仅破坏口感,同时也容易让身体出现不适感。 因为所有收割下来的莜麦都需要放到火炉上方特质的灶台上。 来回的炒至,炒至的时间不算长,只需要30分钟左右。 但是过程却极为复杂。 足够常虹小夫妇忙碌一阵子。 将炒至好的莜麦收入谷仓。 常虹小夫妇的任务还没有结束。 对他们来说,明天才是重要的事情。 画面一转,将所有的食材都准备。 滚水加上莜麦。 一团莜麦面糊就蓄势待发了。 做完这一切的常虹小夫妇此刻却出了门。 眼神中带着期盼。 没过多久,随着一伙带着小孩的年轻夫妇出现。 常虹小顿时露出笑意。 “姥姥。” 小孩欢呼一声,顿时扑进了常虹小夫妇的怀里。 温馨的气氛顿时拉满。 回来的女儿在厨房帮着父母做饭。 一团莜麦饸饹在母女俩的一双巧手中。 变幻出花样百出的形态。 手掌一用力。 在火炉上的莜麦面团就被碾成面片。 将半熟的面片搭在手指上一甩。 薄薄的面片就被余热固定成了斗状。 山硒人叫“烤姥姥”。 内盟人叫他“莜面窝窝。”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