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有时候媒体的力量很强大,要是央视出面,从现在开始拍摄,到时候将杨舟国际学术会议也拍下来,肯定可以感动很多人。 杨舟既然想要留下点什么,不管杂交水稻课题能不能成功,有这个纪录片在,也算青史留名了。 而且,杨舟身上的故事,也很有宣传价值。 在学术界,老一辈身上这种情况倒是发生过,很多老一辈都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站起来。 但年轻一辈中,这种情况还比较少见。 谁说年轻人,就没有继承老一辈的精神了? 想必央视也会对杨舟很感兴趣,杨舟的七彩胡萝卜,热度一直很高啊。 “好!这个提议好,我明天就联系,反正一些人都会说三道四,不如就大大方方的公开,把完整的杨舟放到公众面前,让公众自己评价杨舟的成绩。”廖明初鼓掌叫好道。 他有个学生,孩子就在央视工作,正好可以联系。 现在学校面临的一些压力,就是一些副教授估计有意见,批评学校浪费经费,给将死之人建实验室,当然这都是借口,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杨舟抢了他们的教授名额。 这些人也肯定不会明面上跳出来,而是偷偷使坏,就算是郝玶也不太好处理这些人。 明面上警告大家,表面上别人认可,偷偷该怎么使坏还是会使坏。 网民有时候就是会被这样的人引导,现在白书龙的意思,却是主动引导方向,朝着正能量上走。 杨舟的行为也的确非常正能量。 第二天,各方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学校高层会议上,校长通报了杨舟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提出自己的意见。 以前该怎么支持杨舟的,现在还是继续支持。 甚至要更进一步,要学习杨舟的学术精神,联络媒体宣扬这一行为。 高层会议,副教授基本没资格参与,所以得到了大部分人支持。 等下午时,杨舟就接到通知,告诉他学校的安排。 微生物实验室现在被征用,廖明初和白书龙负责协调各方资源,全力帮助杨舟完成下个实验课题,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让杨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