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饭碗的问题(下)-《昨日之门》


    第(2/3)页

    那日松比刘焕还郁闷,闻言直接闷了一口酒,赞同的点着头。就如同各行各业一样,打开国门,外面涌进来,音乐界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先是同种同源的港台音乐涌进来,实力派也就罢了,唱的不咋地的偶像派也圈走了一堆市场份额;这也就罢了,更致命的是国内版权意识淡薄,安安静静词曲创作人指望着版权就得活生生饿死。

    就比如那日松,就算在九八年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为了不饿肚子,也得四处去接各类编曲、演唱会音乐总监之类的活计。他都如此,那寻常的词曲作者会是个什么状态?

    还有一点,国内的商业音乐刚刚兴起,各类公司都想抓个类似香港四大天王那样能唱、能演还有张好脸的优质摇钱树,作词、作曲包括编曲这一块都没多少人去重视。有不少词曲作者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歌,知名度挺高,写一歌仨瓜俩枣就能卖了,因为什么?因为在大部分不懂行的人看来,把一歌唱红的是歌手,个词曲有关系,但关系不大。

    幕后的制作人不好过,歌手们同样不好过。歌是唱红了,了磁带,结果最后连行费用都没赚回来。音乐公司不能亏本,歌手也得过日子啊,怎么办?走穴吧,唱红一歌,马上全国各地走穴,登台十几分钟就不少赚。所以整个九十年代中后期,一曲爆红的歌手不少,其中大多数人一辈子就唱红了这么一歌。走了几年穴,老百姓不认账啦,泯然众人消失在公众视线里的有,转行的也不少。经商的、当演员的、做主持人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听着俩大咖的感叹,余杉心说这才是九八年,原创音乐还在苟延残喘,真正的末日是在零二年之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做盗版磁带、cd的都干不下去啦,想听什么歌直接网上下载,一毛钱不用花就能存mp3里一直听,谁还花钱去买netbsp;      那阵子余杉听罔闻的谢雨刚提起过一个事儿,说某乐队了张专辑,一共就五百张,一张碟片很夸张的卖到了五百块钱。余杉当时年轻,还琢磨呢,卖这么贵干嘛,便宜点十块钱一张,能多卖出去不少,钱也不见得少赚,还能为大众熟知,这乐队真不会算账。后来他明白了,哪儿有人买啊?那些买cd的都相当于走人情随份子了,玩儿音乐的你捧我、我捧你,既然老百姓都不买账,那咱们就自娱自乐、互相吹捧吧。

    音乐界这种半死不活的境地延续了十几年,一直到后来旷日持久的版权官司打下来,从此kTV点唱需要给版权人付费,网络下载同样需要付费,再加上各类音乐比赛、选秀节目铺天盖地的宣传,靠音乐吃饭的人们境遇总算扭转了过来。

    余杉脑子里琢磨着这些事,那日松突然看着他说:“杉子,你怎么光闷头吃东西不说话?”

    “他可比咱俩有钱多了,人家就没指着吃这碗饭。”刘焕在一旁揶揄道。

    余杉笑了下,说:“其实情况没那么糟。你们看啊,国内缺优秀制作人么?缺好歌手么?”

    刘焕说:“你别扯这些没用的,说点儿有意义的。”

    “我的意思是,既然这两样都不缺,还有这么大基数的观众,内地音乐人怎么就会挨饿呢?崇洋媚外这事儿先不提,这问题没十几年扭转不过来,咱们内地音乐人得先从自身上找问题。我觉着啊,有俩问题。一个就是不能高高在上,创作的、演唱的得走心,一天到晚的晚会歌曲,老百姓听了一辈子早腻了,年轻人还觉着反胃……焕哥你容我说完,我知道你什么意思,是,咱们好歌也不少,可为什么竞争不过港台?我觉着还是一个宣传的问题。说白了,大多数内地音乐制作公司都是二把刀,都在摸石头过河,港台那一套宣传、包装根本就没闹明白就扎进坑里了,能不赔?”

    “那杉子你是什么意思?”

    “我琢磨着……要不搞个歌唱比赛之类的电视节目?”

    “青歌赛?这个老早就有了啊。”刘焕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