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1回:治西凉一-《三国忽悠记》


    第(3/3)页

    第三步,区域试点。

    彭羽近期最重要的事情无疑是让百姓安然度过灾后重建,可不仅此事彭羽非做不可,还有一事彭羽也想一口气做到。

    那就是黄巾的俘虏及外来的流民与当地的居民不再区分彼此,至少要做到在官吏的眼中,这些人皆是普通百姓而已,不可再厚此薄彼。

    而要做到这些,先官吏之中,必须启用黄巾的俘虏及外来的流民来担当官吏。

    郡县乡里亭,郡县暂且不提,乡也可以缓提,至于各地“里亭”的小官小吏务必按照人口比例,大量启用黄巾俘虏与流民,让他们之中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人数越来越多,借此让他们在争论中磨合,而不是在沉默中敌对。

    只要运用得当,这些官吏低头不见抬头见,随着相处以后,争论、甚至争吵的时日越多,慢慢也会加深了解,而后必然会形成互相妥协,最终会不分彼此了。

    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西凉的建设之中,心甘情愿充当西凉的基础。

    而其中官吏的任免也无需操之过急,乡长的任免依然照旧,只是加大亭长与里长的比例而已。

    当西凉之中百姓接受了这点,当亭长、里长的比例加多以后,乡长的比例也会自然而然的加多了。

    而亭长、里长的职权很小,对于郡县的太守来说只是皮毛而已,对于更高的高层那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加大亭长、里长的比例,是轻而易举的行为,并且不会引起官吏的反弹,更不会引起百姓的情绪。

    总之一句话,官小言轻,不足以引起重视。

    彭羽煞费苦心,绝不仅仅为了提拔一批“里长、亭长”,也不仅仅为了解决了民众的融合问题,这些虽然重要,但对于彭羽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彭羽的一切努力,在底层最终的目的,不过为了建立一种制度而已,这制度才是彭羽政治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关键部分!

    议民制度!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