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在皇国体的自觉中发现的始源,要求贯彻皇国体思想,把作品与国体结合在一起。 “在终极时的精神燃烧,天皇陛下万岁,是一个者的描写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决战下,我们思想决战阵营的战士们,务必要扑灭非皇民,要扬弃非决战。” 台下众人热烈鼓掌。 接着一个又一个人上台,朗诵个不停。很多人都是用日语朗诵的。小路听了半天,怕抑制不住情绪,决定离开。 二人出来后,小路狠狠地吸了一口气。在他们离开这个建筑物后,躲在屋子角落的几个卫士也撤离出来了,在他们后面,若即若离。 林朝华道:“怎么不想听了?” 小路道:“我很难过。台湾郎这个词,在我看来和东北银,老西儿,山东银,湖北佬,湖南骡子,北京人儿是一样的概念,怎么在这里成了日本人了?” 林朝华道:“别忘了,日本人已经统治快五十年了。” 小路道:“所以说,必须小心,台湾光复以后,这些人会闹**。” 林朝华道:“独立?不可能吧?” 小路道:“殖民地常用的手法,就是挑动殖民地的人民争斗,然后他们以调节者的姿态出现,控制局面。让殖民地拜托母国的控制,常用手法就是让殖民地的百姓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在文化上和母国的人产生距离感。在他们殖民失败的时候,鼓动独立是他们的选择之一。把殖民地分成几个国家也是选择之一。” 林朝华道:“真的?” 小路:“跳出殖民地看殖民地,才能看清楚。被殖民的人如果陷进他们布置的套子里,按照他们写的剧本出演,那就上当了。好在我们的智慧不那么低。” 林朝华道:“那怎么办?” 小路:“是受压迫的阶层,非日本人统治的既得利益获得者的阶层,他们不是独立的力量。那些忠实于日本政府的人往往会闹独立。而汉奸,正是我们铲除的对象。” ****** 1,陈火泉(1908-1999),台湾彰化县鹿港镇人,台北州立台北工业学院(现今台北科技大学之前身)毕业,曾任于台湾制脑株式会社、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林务局,退休后专事写作。他在日本统治台湾时期,以日文创作小说,1943年发表处女作《道》于《文艺台湾》。战后,勤学中文,改以中文创作小说。晚年转而创作一系列的人生哲理散文,文章“深入浅出,颇能鼓舞人心”。曾获台湾“国家文艺创作特殊贡献奖”。 2,皇民化运动,是在日本人发动战争以后,在台湾推行的强化殖民措施。以前他们在琉球做的,就是他们现在在台湾做的。皇民化是个社会运动,他们多次在各地举办各种活动,比如在台北市公会堂召开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讲演会”,等。到1941年4月9日,日本殖民当局成立皇民奉公会,皇民化运动深化,开始皇民奉公运动。 类似地,不久后,日本人在朝鲜半岛也开始推动创氏改名与要求市民朗读皇国臣民之誓词的运动。 皇民化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推行日本语言。日语是官方语言,学校主要用日语授课。在学校里,在政府里,在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大力推行日语。 第二个就是更改姓氏运动:要求改用日本姓氏,比如**改名为岩里政男。当时几乎所有上层社会的本地人都改了姓氏,在学校受教育的人也都有日语名字。一个穿着日军服装,有日本名字,说着日语的人,你怎么知道他是台湾的福佬人? 还有一些形式,比如说,要求一般人民对日之丸国旗的敬爱,并要求齐唱君之代国歌。在城市乡村各地建立神道教的象征物神社。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