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音乐编年史(二)-《歌王》


    第(1/3)页

    致1984

    1984年,电影红衣少女中的安然掀起了穿红裙子的风潮,崔健和另外几个朋友把他们的乐队取名叫作“七合板”,在北京的小餐馆和小旅馆里演奏西方流行音乐,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支这一类型的乐队。

    同年,崔健出版了他的第一张专辑浪子归一张甜腻的中国流行歌谣。这张专辑初次展现了崔健的音乐风格,而此时崔健也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摇滚乐创作。

    而与此同时,岁的上海姑娘李玲玉正式改行进入东方歌舞团,成为了一名歌舞演员。

    当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中央电视台最第一次邀请了境外的歌星来内地表演,奚秀兰的阿里山的姑娘和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因为这届春晚而红极一时。

    我的中国心一度被称为“除国歌外,每个中国人都会唱的歌曲”。而我和我的祖国、十五的月亮、回娘家等歌曲也在这一年广为流行。

    1984年8月的上海青年吉它大奖赛中,上海群益无线电厂的青年工人张行夺得了吉它弹唱的第一名,并在这一年的晚些时候出版发行了个人专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狂销350万盒。专辑中的歌曲迟到、告诉我传唱至今。

    1984年罗大佑发行了自己的第三张个人专辑家。家专辑一面世,立刻引起了歌迷们的一片哗然。前两张作品中饱含的极为浓厚的社会责任感使得人们纷纷争议罗大佑新专辑中的“温馨化”。

    这一年的12月31日,罗大佑在台湾的中华体育馆举行“最后一个与你相互取暖的夜晚”告别演唱会,宣布暂别台湾流行歌坛。

    这一年,1984年乐坛新人文章发行了第一张专辑三百六十五里路,另一个新人薛岳也推出了他个人的首张专辑摇滚舞台。专辑的制作过程中,薛岳曾因肺囊肿住院一个月。出院续作时又得了肝病重新住院。摇滚舞台出版时,薛岳巳彻底累垮,毫无体力上电视打歌,气得天天喝酒浇愁,并开始考虑是否该直接退出唱歌的行列去工厂做事。

    台湾的民歌运动已渐入了发展的末途,但诸多民谣歌手仍在努力以自己的执着来维系民歌的衣钵。此情可待成功地缔造了蔡琴自出塞曲后,事业的另一个颠峰。而齐豫则在沉寂了两年后转投到台湾滚石旗下,与人李泰祥的“泰祥音乐工作室”再度联手,推出了齐豫的第四张专辑有一个人。

    在香港,这一年的十大劲歌金曲,四个季度40首季选歌曲中,谭咏麟的作品占了10首,并在年终席卷了几乎所有的大奖。他的两张大碟雾之恋和爱的根源,也获得不可思议的成功。同时,张国荣也凭摸n一曲走红,开始了他追赶谭咏麟的漫漫路途。

    也在这一年,在香港商业二台任,主持突破时刻、早晨星期一及明曲晚唱栏目的黄耀明在一张为筹款唱片内演唱了一曲为你点唱,这是黄耀明首次公开演唱歌曲。

    而在这一年举办的“全港十八区业余歌唱大赛”中,有一个青年人凭一曲大地恩情,从万余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勇夺冠军。宝丽金唱片公司对他的歌艺欣赏非常,与之签约为旗下歌手他叫张学友。

    致1985

    这年的7月13号,名为“拯救生命”的大型摇滚乐演唱会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同时举行,这是一场横跨多地区的摇滚音乐演唱会的伟大的演唱会。该活动是由波b和迷r发起,旨在为发生在埃塞俄比亚的饥荒筹集资金。

    13日中午,演唱会先在伦敦温布尔登体育场开幕72000人出席了开幕式。两小时后,美国费城约翰肯尼迪体育场的音乐会也宣布开始,共有9万人观看了演出。演出一直持续了16个小时,并通过全球通信卫星网络向140多个国家播出了实况,估计总共吸引了近15亿的电视观众。全世界100多位著名摇滚乐歌星参加了这次义演,他们之中有鲍博迪伦、保尔麦卡特尼、布鲁斯斯普林斯廷、蒂娜特纳、艾尔顿约翰、迈克杰克逊

    当国外歌手唱起“rr”的时候,台湾歌手也在罗大佑,李寿全等人的召集下,由四十几位歌手共同合作,为反盗版合唱了一曲明天会更好。

    还在“拍谱唱片”工作的李宗盛在这一年经滚石制作人吴政德推荐,为歌手潘越云写曲,并因此签约进入了滚石,并开始制作张艾嘉的专辑忙与盲和与以作家三毛作品为主轴的回声。而来自韩国的姜育恒出生在韩国首尔,韩籍华裔则莫名其妙的因去年的一曲最后的温柔慢慢走红。

    这一年的11月,点将唱片推出了新人张清芳,这个还是学生的小女孩唱出的却是激情过后这样的歌曲。

    齐秦从军中服役归来,发行了自己的第二张专辑狼。他以创作者的角色,披上皮衣,孤傲地唱着“我是一匹来自远方的狼”

    31岁的薛岳也出版了自己的第二张专辑天梯,主打歌机场造成轰动。薛岳变成一个镀了金的名字,但是,他的肝病也因劳累复发,元气大伤,从此戒酒。

    1985邓丽君在日本凭借新歌爱人连续十四周蝉联日本广播“点唱流行榜”冠军,并再夺“有线放送大赏”,同时在日本乐坛创下两项历史记录。

    这一年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手奖被陈淑桦夺得,齐豫则因三毛作品第15号:回声专辑,使“齐豫三毛”的印象更加深入人心。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