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十九章 生生不息-《买宋》
第(2/3)页
如胡莲玉《苏轼、佛印故事在戏曲小说中的流传及演变》、邵敏《苏轼题材戏曲演变综论》,包公戏。
如陈涛《包公戏研究》、黄秉泽《包公戏源流叙录(之一)》、仲媛《从元杂剧包公戏谈公案剧对公案文学的发展》、齐裕焜《论小说、戏曲中包公形象的演变》、朱万曙《明清两代包公戏略论》。
孙陆军《元代包公戏的产生及对后世的影响》、《元代包公戏综论》、李彩云《元代包公戏艺术成就研究》、杨家将戏。
如常毅《元明时期“杨家将”戏曲小说研究》,水浒戏,如李承锋、陈建平《元代水浒戏题材探源》,岳飞戏。
如李元峰《古代岳飞题材历史剧本事溯源》、伏涤修《岳飞题材戏曲流变考述》、林香娥《岳飞题材小说戏曲的历史演变》,钟馗戏。
如刘锡诚《钟馗传说的文人化趋向及现代流传》,董永遇仙传说,如纪永贵《董永遇仙传说戏曲作品考述》、《董永遇仙故事的产生于流变》,牛郎织女传说。
如田有余《从小说、戏曲看牛女传说在明代的演变》、周玉娴《元明清时期牛郎织女文学的传承与嬗变》,八仙戏。。
如王汉民《宋元八仙戏简论》、山下一夫《道情戏中韩湘子故事的发展与传播》、江敏《韩湘仙事演变及其在元明清戏曲小说中的拓展》,西游戏。
如伏涤修《西游取经故事的主旨演变与玄奘身世安排的嬗变》、陈霞《中国古代西游戏研究》,红拂戏。
如徐定宝《红拂形象的嬗变》、刘强《明清红拂戏研究》,李白戏,如鲍开恺《古典戏曲中的“太白醉写”故事演变初探》。
以上研究论文同时直接与戏曲故事的本事相关,对古典戏曲故事溯源极有助益。这种箭垛式的人事和母题现象是元明清戏曲故事在题材分类中的又一种标准。
由此可见,元明清戏曲所采用的故事大多都有来源于历史或现实生活等各种渠道的原型,很少出自戏曲作家本人的凭空创造。
综观戏曲发展史,元明清戏曲鲜明地体现了故事本事化的特征。
所谓本事化,是指戏曲作家所选择的故事人物,大多见于以往史书、笔记、诗话、小说或其他文学和曲艺作品,虽不能径直称为无一事无来处,但大体线索的确是有案可稽的。
周维培在《历史化-本事化-因袭性——古代戏曲题材综论之一》一文中指出,古代戏曲创作从题材角度而言具有取材的本事化和剧作的改编性的特点,剧作家笔下的优孟衣冠、腕底的粉墨春秋,往往是根据本事的踵事增华和创造性改编。
戏曲故事的这种本事化和改编性特点,一方面反映了这些故事题材具有激发作家创作灵感的戏剧因素和为广大观众所接受的轰动效应。
故能历经千百年而不衰,是观众与作家双向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一定时期的作家审美情趣和创作心态有关,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心理影响下作家有意识选择的结果。
当然,戏曲取材本事化也有消极性,表现为剧作家偏向于对现实生活采取隔离和远遁的创作态度,一味埋头故纸,忽略了对当下的关注。
同时,沉醉于某些偏僻的故事题材而不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要,也容易使剧作流于案头剧、书斋剧,无法发挥应有的艺术效力。
这一观点指出了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本事化特征,且对这一特征的优长与弊端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评价可谓公允。
元明清戏曲既然具有本事化特征,那么就要进一步追问,元明清戏曲故事的本事来源都有哪些途径,受不同的题材资料库的沾溉程度有何不同,这种差异性中又隐藏着什么深层次原因,这些都是厘清元明清戏曲故事的本事来源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戏曲研究过程中长时间地存在着关于古典戏曲以表现历史题材为主还是以表现现实题材为主的两种争论,也即涉及到古典戏曲本事来源究竟偏重于历史还是现实的问题,并且这种争论还在继续延续。
代表性观点莫过于戴不凡考察我国各个时代戏曲题材的特征而得出的结论,“我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向来就是编演时事剧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