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完备-《买宋》


    第(3/3)页

    官僚等级制度源于世卿世禄制,但又有所不同。

    充当官吏的虽然还是大大小小的贵族,但已经不是世袭,他们“不是以贵族的身份行使治理,而是以国王的仆役的资格行使治理”。

    在这种君主臣仆的特殊雇佣关系下,“官僚或官吏,就不是对国家或人民负责,而只是对国王负责。

    国王的语言,变为他们的法律,国王的好恶,决定他们的命运”,在官僚等级制度下,官吏除了不能世袭之外,还可能随时受到升迁罢免,上下沉浮,而且享受报酬的形式也不再以土地作为标准,而是改以实物作为支付的手段。

    当时经济发展的条件决定了这种实物主要是粮食,因此官吏的俸禄和等级基本是以粮食多少来划分的,列国计量单位主要有石、盆、钟、担、斗、斛等,以不同的重量来划分等级,如秦、燕等国有五十石、百石、三百石、五百石、六百石等级差。

    在以粮食作为俸禄支付的同时,对一些功高位重的人还要增加土地(食邑)的租税收入(即封君制度,除部分封君的食邑可以世袭以外,大部分在离职以后要收回)和一定数目的货币,如年俸黄金百镒、十镒、百金、千金等。

    有关这些粮食和货币支付的等级、数额、级差等均已逐渐形成一定的制度。

    以及考课和奖惩。

    天因为下政务纷繁,由大小官吏分级分职处理,君主则高踞于上而驾驭操纵之,为了对下实行有效控制,“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于是逐渐建立和健全了考课和奖惩制度。

    “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当时实行的年终考评制度,也称为“上计”,即群臣在年终时,将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有关事务,诸如垦田赋税、刑罚治安、武器装备、财政支出、户籍数日、属吏治状以及监狱在押人犯等情况,写在木卷上汇编成簿册,称为“计簿”。

    从秋天开始,基层官吏开始向上级官吏送交簿册,接受考核。

    成绩优者,上级官长给予褒桨;成绩劣者,收回官印并施行杖责。

    然后,上级官长再将各基层的簿册整理汇编成册,并将所属官吏政绩优劣和赏罚意见也编人册内上报,以供君主审核并实行奖惩。

    一般地方郡一级长官和中央卿一级长官是簿册的最终汇集者,由他们直接呈送给君主进行考核。

    考核工作由作为“百官之长”的“相”来协助进行。

    在考核中区别优劣,优者奖赏金银、增加食邑以至升迁官职;劣者降免职务,甚至施行处分直到刑罚。

    随着考课制度的完善,有时也给有过失的官员以将功补过的机会,所谓“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即根据三次考课的平均成绩进行赏罚,以示审慎。

    以后在上计过程中,又增加了主要长官应向君主推荐人才的内容,按照不同的级别规定可以推荐的人数,其目的是为了及时选拔和使用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有用之才。

    这是因为君主认为主官们对自己的属吏应有具体的了解,其推荐意见具有较大的可信性。

    为使推荐者认真负责和保证被荐举人才名符其实,后来还普遍推行推荐者与被推荐者有连坐关系的做法,“保任其人不称者与同罪”。

    可见,当时的上计制度已经粗具规模,包括考课、奖惩、人事升黜任免、人才推荐等方面的内容,成为定期沟通上下政务的比较固定的办法。

    当然,还有封君和赐爵制。

    因为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于世卿世禄制的封君和赐爵制。

    例如,晋文公重耳,“赏从之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赵简子赵秧也曾以“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奖励将士,激发各阶层人士奋发立功。

    战国时,仅食租税的封君制得以确立,据统计,战国时的封君有101人,其中秦22人,齐4人,楚18人,赵26人,魏19人,韩7人,燕5人。

    从上述封君得封的原因来看,主要是“臣之能谋励国定名者,割壤而封;臣之能以车兵进退成功立名者,割壤而封”。当时的封君虽然以功勋为主,但“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这说明以宗亲姻亲关系而跻入封君之列的亦不在少数,两者是并存的。

    赐爵制在战国时已经普遍实行,集大成者是秦商秧变法后实行的“二十等爵制”,也称为“军功爵制”,主要是用来奖励军功,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新的等级制度,用以调节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和扩大统治基础。

    爵制还和官制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爵可以为官,官爵基本一致,并享有本爵所规定享有的政治和经济权益。

    兹列秦赐爵制如下:

    1.公士言有爵命,异于士卒,为国君列士,有爵之步卒。

    2.上造言有成命于上,乘兵车(一说为步卒)。

    3.簪袅以组带饰马,御驷马者。

    4.不更不豫更卒之事,主一车为车右。

    5.大夫列位从大夫,主一车,属36人,在车左。

    6.官大夫加官示尊,领车马。

    7.公大夫加公示尊,领行伍兵。

    8.公乘得乘公家之车。

    9.五大夫有大夫之尊,可为官长、将率,有税邑300家。

    10.左庶长为众列之长。

    11.右庶长

    12.左更主领更卒,部其役使。

    13.中更

    14.右更

    15.少上造主上造之士。

    16.大上造有赐邑300家,赐税300家。

    17.驷车庶长乘驷马之车而为众长。

    18.大庶长更尊,为大将军。将庶人、更卒。

    19.关内侯有侯号,无国邑而后京师。

    20.列侯一为彻侯,其爵位上通于天子,有国邑。

    为了保证赐爵制的顺利实行,秦国还设有管理爵制的专门机构——主爵中尉,可见这项制度是十分完备的。

    ……

    ……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