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诗酒财气大词人(二)-《买宋》


    第(2/3)页

    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经常晒晒渔蓑。

    有朝一日,还会回来看望这里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

    1076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时,这年的仲秋节,苏轼怀念远方的弟弟子由,写了一篇《水

    调歌头》,既豪迈,又飘逸,被后人称为:“只有天仙化的人才能写出。”

    小序是:丙辰仲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诚如序中所言,是苏轼通宵饮酒,大醉后遣怀之作,兼怀弟弟子由。

    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数句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跌宕多彩,想象丰富。从地上,

    想到天上,又从天上,回到人间。

    月光转过华美的楼阁,照进雕花的门窗,照着不眠的词人。恼恨“月圆人不圆”是不应该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所以还是彼此多保重吧,但愿人长久,相隔千里,共赏一个月亮。

    苏轼晚年,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有强烈的隐退愿望。

    他把人生看得很透,在《香行子》词中有明白表达。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需满十分。

    浮名浮利~

    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

    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及时归去~

    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夜静无尘,月色如银。

    美酒盈杯,独自一人,仰望天空,遐想无穷。

    追逐名利是徒劳的,万物在宇宙里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过驹,击石闪火,春梦一场。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隙),忽然而已。”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大夫“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苏轼晚年,虽受朝廷恩遇,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所以有此感慨,“且陶陶,乐尽天真”。

    是眼前的快乐和享受。苏轼对逆境的态度是,眼前能够快乐且快乐,以后等待回归田园,作个闲人,有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也就足矣。

    苏轼不仅酒诗酒词写得好,而且他还会喝酒,他还会酿酒,也正常,毕竟现在咱们探讨的就是宋朝的酒文化嘛。

    而苏轼的话,要知道在当时,他可谓是酿酒专家了啊。

    比如他在黄州酿造过蜜酒,在定州酿造过松酒。

    在广东惠州苏轼酿造过桂酒,就是用生姜、肉桂作配料酿成。

    这种酒温中利肝,轻身健骨,养神润色,常服可延年益寿,苏轼称这种酒是天神的甘露。

    而且苏轼在海南时还酿造过“真一酒”。

    “真一酒”就是用白面、糯米、清水为原料,酿成后呈玉色,酒性温和,是上等好酒。

    苏轼特为此酒写过“真一酒歌”,说此酒“庄而和”,是“天造之药”。

    所以取名为“真一”,是因为作者“自酿”,与诗中的“人间真一东坡老”相合。

    而宋朝爱酒的名人除了苏轼外,还有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李清照。

    李清照,字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她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宋代词坛上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

    她一生可以说是饱尝人间甘苦,经历了太多的不幸。

    李清照天赋的才华,不朽的词作,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有评论家把她和屈原、陶潜、杜甫相提并论。

    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

    李清照的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把玩不忍释手。

    李清照生于济南明水(章丘),其父李格非熙宁九年进士及第。

    《宋史?李格非传》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二岁时,生母去世。由年高还乡的祖父和二位伯父母抚养。

    小清照聪颖早慧,为祖父所钟爱,并为之启蒙。

    五岁开始涉猎诗、史及百家之书,出挑得既活泼灵秀,又端庄矜持,四邻八乡人见人爱。

    李清照十六岁以前,在故乡明水度过。

    不停息喷涌的明水百脉泉,是养育她的地方。

    夏秋季节,她曾游溪亭,莲湖。

    家乡的秀美风光,是她创作的源泉。

    1099年,李清照十六岁时,随父亲李格非迁到京城汴京。

    李格非时任礼部员外郎,赵挺之为吏部侍郎。

    这一年,李清照写了两首小词,清新、秀丽、隽永,一鸣惊人,鼓舞她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一首《如梦令》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词作者从小就嗜酒,喝醉了酒,划着小船,误入荷花深处,惊一滩鸥鹭。读来使人如闻荷香,如临其景。

    另一首词《双调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清露洗、频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早归。

    这首词上篇写游赏秋景的喜悦。

    下篇写归去时的依依不舍。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作者热爱自然的心情。

    语言像秋风秋水一样自然,让人如临其境。

    李清照十七岁时,写了一首《如梦令》词,名气也很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夜里喝多了酒,春眠不觉晓,残酒未消。

    夜来风雨声,作者想到,海棠花快谢了,绿叶更肥了,不像女佣人那样有肝无心。

    李清照18岁,嫁给21岁的赵明诚。

    当时赵明诚是太学生。赵明诚是赵挺之的第三子。这一年李格非仍为礼部员外郎,赵挺之是礼部侍郎。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合,岂止是“郎才女貌”,而且是“夫妇擅朋友之胜”。

    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他们的才华都是百里挑一的,当然,李清照的文才在赵明诚之上。

    对史书碑文的共同爱好,把赵明诚和李清照紧紧地连在一起。

    为了购买碑文书籍,他们宁可素衣粗食,甚至典当衣物也在所不惜。

    赵明诚每到相国寺购买碑文时,总不忘买回一些干鲜果品,处处体现丈夫对妻子无比的关爱。

    有一次,赵明诚得到一付书中珍品。

    白居易书写的《楞严经》。他首先想到自己的妻子,并亲昵而敬重地称之为“细君”。

    白帖一到手,他立即骑上马,飞奔往家赶。

    回家后,与妻子共赏识。二更已过,仍没有睡意,兴奋不已。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正当李清照浸醉在新婚生活的幸福中,遭到了不测风云,使她成为北宋末年朋党之争的受害者。

    1102年,李清照19岁,北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即建立元佑党人碑,是北宋朋党之争的结果。

    元佑是宋哲宗的年号,元佑党人碑是宋哲宗年间当权的309人的黑名单,苏轼列在榜首。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第子,自然不能幸免。

    碑上有奉圣旨此309人及其子孙,永远不得为官,也不得在京城居住。

    1106年,出乎天意,天空出现彗星,在文德殿东墙上的元佑党人碑突遭电击,断成两块。

    此是上天降怒,宋徽宗大惧,派人把其他的元佑党人碑偷偷毁掉。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污为奸党,她的公爹赵挺之权势很大,官职连连上升。

    李清照救父心切,不顾旧礼教所谓新妇不能与公爹“对语”的规戒,她竟上诗给公爹,请求搭救其父。

    史实表明李清照搭救其父未能奏效。

    由于李清照是奸党子女,圣旨规定不得在京城居住,李清照被迫离开丈夫赵明诚,回山东明水老家居住。

    新婚夫妇像牛郎织女一样两地分居,不得团圆。

    其相思之情,从李清照的两首词中可以看出。一首词为《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覃秋。

    轻解罗衣~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白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作者为怀念初婚不久离别的丈夫赵明诚而作。它抒发了词人对丈夫的身笃爱情,吐露了夫妇各居一方的相思之苦。

    秋天,荷花香残,凉席也不能铺了。词人没精打采,迷离惆怅地独自上船出游,本想出来散散心,没想到看到空中的大雁,又引起对丈夫寄书信的热切盼望。

    流水落花,也触动了词人的离别情怀。同一种相思,两个人在两地犯愁,此情无极可消,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