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三堂会审-《秋风传》
第(3/3)页
他眼中的不服与不屑清晰可见。侯泰想了想,转过身去,恭敬地问徐王道:
“殿下,您怎么看?您可有任何问题,要问倪谅和承安仪宾?”
徐王朱允熙吓了一跳,六神无主地看向徐辉祖。魏国公沉思地瞟了一眼沈若寥,却淡淡说道:
“圣旨既要三法司定夺,三位大人便宜从事;殿下在此只是监督;我等三人只作听证,并无疑问。”
侯泰与练子宁、薛岩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了一阵,仿佛在争论什么。然后,侯泰问道:
“仪宾大人,倪谅方才所说,燕王装病,且在地宫中秘密操练谋反之军的细节,你可知情?”
沈若寥道:“燕王暴病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我如何知道?”
“那地宫中的八百勇士呢?”侯泰注意地盯着他的眼睛。
沈若寥没有马上回答。他没有底气再在这件事上撒谎。这与他救三个王子不同;袁廷玉来应天上演“莫逐燕”大戏,他知道王爷和袁高人慎之又慎,对道衍大师和姚大人都不曾透露半字;倪谅掌握得再多,充其量也只能推测而已。燕王地宫中的八百勇士,虽然仍是最高机密,知情的人毕竟远不止两个,甚至远不止二十个。他无法知道,倪谅对这件事掌握到了什么程度。
他知道此刻自己的沉默,已经等于是认罪的回答。然而他虽然不愿意公然撒谎被戳穿而受辱,却也一样不愿意开口承认而示弱。他保持沉默,一声不吭,也不看任何人,只是安静地盯着公案上的惊堂木。
他就这样对朝廷默认了燕王谋反的事实。此时此刻,他倒有些安心下来。毕竟,燕王有谋反之心早已是朝廷公论,世人皆知。今日,终于因为倪谅的告变,双方的较量被正式拿到了台面上来。朝廷此刻,已经走尽了削藩的弯路,再没有其他犯错误的亲王可以下手,也越发急不可耐要对燕王动刀;而燕王此刻,起兵已是万事俱备,三个王子回到了北平,更没有了任何后顾之忧,只等待朝廷给他一个借口。也是时候双方撕破虚伪,剑拔弩张了。他可以坦然地说,他并没有背叛出卖燕王,一切都是时势自然而已。
只不过,他自己的罪名因此确立;即便他不曾救燕王三子脱离,对于燕王私募集训谋反之兵,隐瞒不报,他的协从谋反便是板上钉钉,与谋反同罪。朝廷会把他怎样?谋反之罪,坐连九族;皇亲国戚、功臣列侯也不得免。当年,凉国公蓝玉兼为孝康皇帝姻亲和朝廷功臣宿将,也因谋反之罪,照样凌迟处死,满门抄斩。他又会是什么下场?秋儿又会如何?
或许燕王最终等待的起兵机会,正是自己。而他无意之中,一语成谶,自己真成了燕王的棋子,生为其死,死了也不过是燕王的一个借口,用来讨伐朝廷。
这一刻,沈若寥突然有了一个心得:就算是燕王这样爱兵如子,极尽收买人心的手段,也依然还是料不到自己军中竟然出了一个叛徒,跑到京师来告密,将北平的所有秘密全盘托出,眼看他承安仪宾的性命就要喝西北风了。
侯泰见他始终沉默不语,表情凝重,默默与练子宁对视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刑部尚书大人忍不住微笑了,朗声说道:
“本官与练大夫、薛少卿经过商议,一致认为,倪谅虽无确切证据可直接证明承安仪宾与此事有关,但承安仪宾依旧不能就此洗清嫌疑。而倪谅所说燕王私募死士,于地宫操练军队之事,承安仪宾作为知情之人,口中声称要效忠天子,却对朝廷隐秘不报,其协助燕王谋反之心则昭然若揭。仅此一事,足可立罪。不知几位大人是否赞同?”
黄子澄立刻高声赞同。方孝孺满脸恨铁不成钢地瞪了一眼沈若寥,也痛心地同意了侯泰的话。徐辉祖依旧表情平淡,只是简单地点了点头。
侯泰又问徐王道:“殿下以为如何?”
朱允熙慌忙柔声答道:“既然几位大人都意见一致,孤也没有异议。”
刑部尚书志得意满,宣布道:
“既如此,本官宣判:承安仪宾沈若寥查明协助燕藩谋反,欺瞒天子,危害社稷,与谋反同罪。仪宾大人,若无抗议,就请画押吧。”
沈若寥一声不吭;录供的小吏将供状端上来,他也没有犹豫,拿起笔来,写下自己的姓名,按了指印。
侯泰微笑道:“下官就此将供状卷宗密封,当即表奏圣上。至于最终如何量刑,是否严格遵照《大明律》,一切都在天子定夺。下官和同僚在此多谢仪宾大人尊重国法威仪,配合审讯,才能使三法司顺利结案。在诏书下来之前,还要继续委屈大人留在刑部大牢中,等待圣意。”
早有武士上来,把他从地上提起来,重新铐住他全身,又往他颈上多套了一条粗重的铁索。被带出公堂的瞬间,他听到黄子澄鼻腔中鄙夷地一声轻哼:
“方先生,我早说了吧,有其父必有其子。”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