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烤鸭之论-《秋风传》
第(2/3)页
朱棣道:“孤告诉你也没什么大碍。这只是一幅《蜀王入川图》,不是什么名家的大作,平常人看了,不会发觉其中有什么不寻常。不过,如果蜀王本人看到了,特别是,如果西平侯沐春看到了,这幅画对他们,对孤,就会有不一般的意义。所以,这幅画要确保万无一失,一定要交到蜀王的手中。至于保密——”他微笑了一下。“这世上没有永久的秘密。或许,画中的机关,早晚有一天会大白天下。但是,我要这一天之前,一切都是安全的。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沈若寥点了点头。朱棣道:“关起门来,目前一切内情,全天下只有六个人知道。这里的五个人,还有一个道衍大师。此后,还有两个人,蜀王和西平侯会知道。除此八人之外,如果有第九个人知道了——”他停住了口,冷冷盯着沈若寥。
沈若寥耸了耸肩。“反正不会是我说的。”
朱棣微笑道:“我相信如此。这件事,现在我就全交给你了。明天,你就要出发上路,一路多加小心。我就在北平,等你平安回来。”
“王爷放心。我丢了,也决不会让画丢了。”
朱棣笑道:“既然这样,孤就放心了。树德,我今天带了两个王宫御厨过来,让他们用一下你家的伙房吧。若寥,你就留下来,陪我一起用膳;我让他们做两个宫廷好菜,你也尝一尝。三保,你去告诉他们开始准备吧。”
到了午饭时间,王府的御厨把精心烹制好的菜肴奉上来,摆好了宴席。燕王朱棣在姚府用膳,特地从宫里带来一只烤好的肥鸭;姚表常被燕王留在宫中赐馔,对烤鸭早不新鲜。沈若寥却是头一次见。
朱棣对他讲解道:“这叫做焖炉烤鸭,是蒙古人留下来的吃法,不过不是他们原创,而是从西域一个叫意大里亚的很遥远的国度传过来的。这鸭子的烤制工艺十分讲究,须得砌起砖石的炉子来,生火把炉子烤热,再放进鸭子去烤。鸭子是不能接触明火的,否则很容易烤糊。要借助炉壁的高温把鸭子焖熟,所以叫做焖炉烤鸭。这样焖烤出来,鸭肉极其鲜嫩,鸭皮也酥脆可口。据说,意大里亚国的人喜欢用这样的方法烤鹅。他们还用这样的炉子烤面饼馒头,烤出来的馒头一个个都通体金黄,酥软甜美。马可波罗来的时候带来了这种焖炉烤鹅的方法,到了咱们这儿换成了鸭子而已。至于烤馒头,不知为什么失传了。兴许只有忽必烈曾经尝过吧。”
姚大人显然习惯了这种情形,吃得心安理得。沈若寥平生头一次吃烤鸭,初入口时鲜美无比,很快他却想起了什么,当即便丢了胃口,心里也越发地难过起来。他见燕王讲得兴致勃勃,突然间不知哪儿来的勇气,把筷子放回桌上,说道:
“王爷,您知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人在大街上流浪挨饿,乞讨度日呢?”
骆阳和马三保闻言大吃一惊,同时在下面暗暗踢了他一脚,示意他闭嘴。朱棣听得他的问题,惊讶过后,一丝很明显的不悦浮上他刚毅英武的面庞。
“怎么?”他冷冷问道,声调并不高;姚表心里暗叫坏事,和骆阳、马三保一起为沈若寥捏了把汗。
沈若寥道:“王爷,我知道您在北平十八年,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把这个原本只有驻军民不聊生的边境重镇治理得像京城一样繁华安定。全城百姓提起您,没有不感激您的。您是个爱民的好王爷。可是您毕竟坐得高,有些细节您看不到,有一些表象之下的东西,只有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才知道真相。”
朱棣把筷子轻轻放下了。他向后靠到座上,阴沉沉地问道:“愿闻其详。”
姚表使劲向沈若寥使眼色;沈若寥看得清清楚楚,也从朱棣的神色上看到了王爷的情绪,心里不由一阵发抖。他咬了咬牙;既然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也就不能回头了。他说道:
“王爷,如果我告诉您,我曾经是个街头乞丐,靠行乞活了半年,您会怎么想我?”
朱棣盯着他,沉思了良久。正厅里每个人都一动不动,注视着他俩,气氛十分紧张。
终于,燕王打破沉默,开口道:
“孤有所耳闻,看来确有其事了?”
姚表觉得自己不能再坐视了,小心翼翼地插嘴道:“王爷,确有其事是不假。非但如此,您也知道若寥曾经在我家里做过打杂的仆役,看马厩、浇花,甚至连除秽的活他都干过。就好像百里奚做过奴隶、管夷吾做过囚徒一样,当今圣上也是起于钵盂草屦。若寥做乞丐也好,做仆役也好,也一样学到了不少东西。‘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啊。”
沈若寥惊讶地望了姚表一眼,想不到他会如此为自己说话,恨不得把烂泥塘里的蚯蚓都说成了天上的飞龙。
朱棣沉思片刻,问道:“你应该读过不少书吧?不然,那天看地图时,你也说不出那样的话来。”
沈若寥道:“书读得很少,见识更浅。王爷一定对我很失望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