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七章 出发,南山悬崖-《滴血瞳》
第(3/3)页
“下坝、冷冲、刚闹冲、热冲、丫口塘、水井冲、沼泽地、阿略寨、十字街、阿略城。”那祭师念念叨叨,并且手舞足蹈。
从路标上看有具体的地名,也有抽象的地名。苗族丧葬习俗虽然具有原始宗教性质,但它也是苗族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历史上,苗族是一个不断被迫迁徒的民族。显然,指路词反映的内容可能是苗族对于迁徒的追忆留下的痕迹。
指路时,要用一只公鸡作为指路鸡,祭师边念指路词边捏鸡脖子使其窒息后,用竹棍穿上置于灵柩旁。指路结束后,有的地方还要由祭师唱送死者灵魂的歌,并祝愿今后孝家顺顺利利,发财发富。
“悬棺崖葬——”巫虺文大吼着,“请灵,村南悬崖——”
祭奠结束后,就是埋葬。
一般的苗人的土葬,在挖墓穴前,先在墓穴处的四角及中间奠酒,然后先挖中间奠过酒处的土,将第一锄泥巴在另一边专门放好。墓穴挖好后,置入棺木,即可埋葬。
葬完后,祭师执卦在手,对死者灵魂交待说,“你转来等早饭。今天我拿卦顶递给你,到第三天早上你又拿卦顶递给我。”说毕,将卦放在坟前的石缝中。埋葬一般是一次葬好,但有的如果因天晚当天葬不完,就培土到平棺停止,而这时卦不是放在石缝中而是插在坟上,第二天再葬完。
葬好后的第三天复山。届时孝家及部份邻居亲友抬上酒肉饭等前去坟前供奉,供完后将竹卦插在坟上,并将挖墓穴时的第一锄泥盖在卦上。
解簸箕是接死者灵魂回家和亲人团聚的一种形式,一般是死者去世后满一个月的时候,或以单数年月为期。先是孝男手持一根竹棍到死者坟边,将竹棍搭在坟上,喊着死者的名字说:“我来背你去解簸箕。说完将竹棍背回。离家不远时,将竹棍置于路旁说:“你在这里等,明天我才来接你!”
当晚,孝家要杀两只鸡,将煮熟的鸡肉、心、肝抬到竹棍前由祭师供奉。第二天早上,孝家用竹棍捆成一个十字架,套上衣服,拿到路边那根竹棍前,由祭师奠过酒后,即表示死者灵魂已由竹棍移到十字架上,放进簸箕内,然后全家哭着将其抬回置于屋中间方桌上,由祭师供饭、酒、肉等。
有的地方接灵魂时不用到坟上,只是拿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在路口边点燃蜡,由祭师念上几句,表示死者灵魂已附在衣服上,接回家置于簸箕内即可。孝家要杀一头猪,一是用来供祭,同样经过交牲程序,二是招待亲友、邻居。供祭结束后,全家仍要哭着将簸箕抬到原来放置竹棍的地方,拿掉十字架,表示死者灵魂从此与阳世人家分手,路上返回祖先住地的途程。至此,整个丧葬习俗全部结束。
但是桑林婆婆因为地位之高,是被选取悬棺崖葬的方式,所以和这个又十分不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