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七章 出发,南山悬崖-《滴血瞳》


    第(2/3)页

    但是在巫虺文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反倒是笑了起来,“哎呀,我以为多大点儿事儿呢?这些肉也够了,直接把它宰了就行了,小伙子,这是我们苗族丧葬的习俗,你可能不太懂,我给你说一下。”

    老人过世后,孝家一定要打牛祭奠,婿家也可同时打牛祭奠,意思是让死者牵去用。有条件的可在安葬死者前进行。条件差的在安葬后再逐步备办,然后择日进行。

    打牛这种习俗的历史在苗族中可能已非常久远苗族先民的著名部落首领蚩尤被古代民间描述成牛的模样,“俗云也就是蚩尤,人身牛蹄。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上有角”。这证明牛和苗族先民有密切关系。

    蚩尤死后,“祭蚩尤不用牛头”,证明当时还是实行牛祭的。苗族至今仍必须用牛来祭奠死者,说明牛对苗族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贯穿历史的联系,这也许是苗族比较早使用牛来作劳动工具、从而进入农耕民族的一个证明。

    黑苗的牛祭分为家祭和外祭两种。家祭即在家中堂屋进行祭奠活动;外祭要在外边一个较平坦的地方搭一个棚子作为祭房,然后将灵柩抬到里面祭奠,抬棺木到祭房时,祭师在前,孝子背弓弩、长刀随后,再后是灵柩,最后是笙、鼓及送灵人群。

    原置于大门后的竹棍可一路丢掉。这一行围绕祭房绕若干圈后,置灵柩于祭房内,头朝东方,弓弩、长刀、鼓等挂好放当。有的地方要把牛打倒地后才将弩挂在祭房前,而且须一百天后才能由孝家取下来。

    打牛先要交牲,就是用反手绳把牛系上,拉到灵柩附近,绳子一头拉进灵柩,放在死者手上。这时祭师手持竹卦,向死者灵魂作一番交待,叫死者灵魂拉上牛去“做种”,然后才将牛拉到较宽敞的地方打。

    打牛是苗族丧葬习俗的*。打牛时,孝子要身背弓弩、长刀,大喊:“外鬼!不要抢我家老人的牛!”接着由舅家先打三斧头后,将斧头交给帮忙的人,帮忙的人随后用斧头猛击牛头,直到牛倒地后方才开颈接血。如果牛身强体壮,则要事先用绳索捆绑后脚拉住,以防不测伤人。打牛期间,孝众痛哭,笙鼓齐鸣,地炮三响。

    牛死后,血用开水烫成块,拿到灵前供奉一次。有的地方是事先准备一个藤圈,开颈时将藤圈沾牛血到灵前供奉。之后,舅家、孝家、婿家等各家要分别轮流吹笙击鼓,唱酒令的人要围绕灵柩转几圈。

    “好了,直接把它整到屋后给宰了,不要把血溅到客人身上,然后开始指路。”巫虺文说道。

    指路,也就是给死者灵魂指一条去同死去的祖先相聚的道路。苗族相信人死后,其灵魂要去同祖先的灵魂团聚,但刚死者的灵魂不知道路,要由祭师给予指出途中经由的地方,告诉其途中应注意的事项,死者灵魂都会走到祖先处。

    指路是祭师手持竹卦,通过唱指路词的形式进行的,指路词比较长,一般前部份主要是叙述人为什么要死,死后要带些什么东西同去等等;后部主要是路上要经过的地方以及死者灵魂经过时须注意的事项等等。

    从内容上来看,指路词有几个特点,一是叫死者灵魂带回去做种的,都是些生产生活的必须品,如粮种、麻种、鸡种、猪种、竹种、牛种等;二是死者灵魂都是走路返回祖先居住的“祝略城”,并不是像其它宗教有“升天”、“轮回”的内容;三是返回祖先处的路标有真实的,有抽象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