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一) 货币-《大国杀》
第(3/3)页
国家总是能在经济层面轻松战胜民众,这种胜利对国家来说简直就像个游戏一样。真实历史中不止一次的上演过这种抢光光游戏。
这里回忆一下我们祖辈的经历,上个世纪的金圆券。
国民政府1948年8月19日以总统命令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自即日起以金圆券为本位币,行总限额为二十亿元,限11月2o日前以法币三百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东北流通券三十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的比率,收兑已行之法币及东北流通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新行的金圆券1元兑换法币3oo万元,1个银元值金圆券2元。可是法币在1934年还是6o法币换一枚银元的。
金圆券上市两个月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1元银元值金圆券1o元。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一日至十三日,福州市政府公布银元折合金圆券的标准:4月1日,1元银元值9ooo元金圆券;4月6日,1元银元值1.1万元金圆券;4月7日至1o日,1元银元值1.7万元金圆券;4月11日至13日,1元银元值3.6万元金圆券。
还有头版人民币的故事,也很经典,值得一提。这是百度来的,数学不好的可以上计算器。
第一套人民币自1948年12月1日开始行,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o元券4种、2o元券7种、5o元券7种、1oo元券1o种、2oo元券5种、5oo元券6种、1ooo元券6种、5ooo元券5种、1oooo元券4种、5oooo元券2种(1949年行的正面万寿山图景1oo元券和正面列车图景5o元券各有两种版别)。
第一套人民币行后,原来流通在各解放区的地方币6续停止行,并按规定比价收回。在全部收回前,按一定比价照常流通。其比价是:人民币对冀南银行币、北海银行币、华中银行币和中州农民银行币比价为1:1oo;人民币对晋察冀边区银行币、东北银行币、热河省银行币和长城银行币比价为1:1ooo;人民币对西北农民银行币和陕甘宁边区商业流通券比价为1:2ooo。
第二套人民币,是在第一套人民币的基础上于1955年3月1日开始行的人民币种。为改变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等不足,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我国货币制度,1955年2月21日,关键字布命令,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行第二套人民币,收回第一套人民币。当时已消除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工农业生产迅恢复和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市场物价稳定。
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
这么一圈折腾下来,沈万三和胡雪岩的纸币存款也成了贫下中农档次了。不过,人家有地,地还很多哦。所以,这两位要是在当时那几乎可以1oo%确定他们吃枪子了。
再回到那时的萨克森温莎帝国本土。
胜利!胜利!!货币内战打赢了,殖民地人民人人被抢,纸币资产缩水2ooo多倍,帝国本土彻底赖掉了以前的债务。但是,帝国本土的财政收支平衡状况丝毫没有任何改善,甚至要比坑死殖民地人民的币制改革前还要更遭。本土经济状况没有实质性好转,这个问题的根源始终存在。新旧版纸币战、贵金属战只是两场对匹夫匹民的货币战争,只是保护了政府的财富,不可能实质上扭转经济颓势。萨克森温莎帝国也只能继续在经济危机泥泞中挣扎。
“胜利的代价从来都不便宜。”
完美上演了两场对匹夫匹民的财富大屠杀后,帝国的经济形势似乎更糟了。
殖民地的中产小资赤贫了,来自殖民地的中高端日常工业品需求没了,这里成了小国廉价地摊货的新市场。
殖民地的富人穷了或死了,没人有钱开工厂但也没人能搞得起工业化低价生产农产品的大种植园,供应帝国本土的农产品不再便宜,不再廉价。这意味着帝国本土政府将支出更多预算用于补贴本土居民的农产品消费。(北京市里的东西便宜,据说市政府给补贴了不少。薄利多销也有原因。)
殖民地对本土的产业竞争优势消失了,甚至数十年内都够不成威胁。可是,殖民地人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也没了。
这次币制改革在国际层面也取得了胜利,充分的胜利。“外国政府或商业机构存留帝国金元一律参照帝国殖民地标准兑换新金元,不服,看看大爷的战列舰。尔有种来战!”此后,国际层面彻底失去可信任度的萨克森温莎帝国金元再也不能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了。
B96年起,该国经济开始加下滑,政府财政收支急剧恶化。从这一年起,国际贸易汇兑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有高峰时期的百分之一左右。出口继续一团糟,各种主要贸易商品全部严重积压,相关企业员工大批失业,Lay.oFF.aT.home。国民福利一再支严重,还有大批失业者的社会救济不补贴要。
B97年年初,帝国的军舰实在也造不下去了,财政收入没钱,印钱的数目也快到了极限,库存军舰太多了,船坞都满了。帝**务部下令:“在建军舰全部停工。”
也是从这一年,曾经国际化的帝国金元纸币开始从殖民地大量回流帝国本土。殖民地民间开始大量使用私铸盎司银或沦为殖民地前流通的各种银币,历史遗留的和民间新造的都有。在房梁上玩绳艺的商人可以安息了。
此时的帝国金元日益回归流通印花纸片的本质,已经被绝大多数国家拒收,而帝国的各种国际支出早就开始使用国库库存黄金作为结算手段。
到了B98年1o月份,萨克森温莎帝国国库黄金储备较去年同期下降6.2%,与历史峰值比较,已经下降了3o%。可该国本土的纸质货币市面流通量与黄金储备历史峰值时期相比增长了6倍。2o世纪某著名经济学家曾说:“纸币最大的特点就是,越印约多,越印越上瘾,根本刹不住车。”
(备注:萨克森温莎帝国货币制度原为金币本位制,后改为金块本位制。然而,海量纸币后,如果没有足够的高价值商品,一切“金本位”、“银本位”都是个屁。
本作者善意提醒:在纸币崩溃前,所有政府一定会赌一把,疯狂的赌一把。有时候不是资产价格太贵了,而是纸币的价值被高估了。民国时期,法币废纸立即换成什么都是划算的。那时候买上海的房子,买方出纸币是没人卖的,人家卖方咬死只收黄金。)
附录:
金本位制和金块本位制
金本位即金本位制(go1d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受到破坏后出现的两种不健全的金本位制。这两种制度下,虽然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实行银行券流通。
金块本位制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金条本位制。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可见,这种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