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后记:上路-《大国杀》


    第(2/3)页

    蛮人的强大来自于野蛮,更来自于你内心深处的恐惧……

    所以,聪明的你应该知道该怎么作。

    二,火药狼牙棒——塔斯曼帝**的热兵器装备概况

    主要谈谈帝**装备的老式火枪,包括步兵手里的长火枪和骑兵用的短火铳。帝**的自产火炮整体而言几乎是百年前的始祖武器,在中央大6高技术国家的新式火炮面前完全可以忽略。

    a.火枪火炮时代的开始

    轻武器方面,塔斯曼帝**在上轮纪元Z世纪时期就有装备火枪的记载了。帝国6军在Z世纪2o年代就接触到火枪了,那时的火枪技术上还不成熟,威力实在不咋地,精度几乎没有,那时中央大6最好的火枪就像是双管猎枪版明军三眼铳。随着技术进步,这种武器威力和精度都上去了。Z世纪6o年代,帝**组建了第一支建制火枪部队,装备了高价买来的2ooo支火枪,遂双管猎枪。这是塔斯曼帝国向热兵器过度的一次伟大尝试,同时也是一次武器性能战术实验。这支部队在战场上表现不俗,实验非常成功,但帝**还是没有大量装备火枪。原因很简单,这种武器价格昂贵,对金属加工技术落后的帝国来说大量装备起来成本很高,无论大量自行制造还是从外国人那里买。其次,与冷兵器相比,这种武器的使用成本也高,易损耗,不可靠,过于娇贵。帝**放下火枪,却看上了火药。各种火药推进兵器(类似于大韩冥国神机箭,《武经纪要》一窝蜂)和火药杀伤兵器(各种规格的投石机抛射型火药包,纸壳铁壳的投掷型惊天雷)被制造出来大量装备部队。帝**认为这就是火器化,种种身管火器被弃置一旁。最终,帝**与第一次真正的火器化机遇失之交臂。文明人真的应该感谢上帝。(那时塔斯曼帝国的军工技术也够呛能展出像样的身管火器。)

    转眼到了a世纪,a35年,帝**在巴克里亚战争中惨败,对方不计成本大量使用远射火枪火炮,尤其是那些火炮,打的远,打的准,打的狠,让帝**的各种大威力特色火器彻底报废,也把这个技术落后的帝国给打醒了。a世纪4o年代,塔斯曼帝国开始大规模备火枪火炮,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这些武器并投巨资引进技术进行仿制。当时的帝国饥不择食,多方引进,多地仿制,火器的规格自然是五花八门。

    B.火炮的标准制式化、品类精简化,生产集中化

    帝**在多次战役中饱尝火炮的威力,因而对火炮极为重视。一百多年,几经变革,塔斯曼帝国在a世纪9o年代将所有的地方火炮工厂收归中央,所有的火炮工匠集中到物料产品运输便利的维拉和都罗塔附近的达达洛尔要塞。B世纪初期,帝国的火炮已经实现了全面制式化,由国家军工厂制造,采用统一规格。B世纪2o年代,达达洛尔要塞取代维拉,成为帝国境内唯一的火炮制造基地。

    目前,帝**中央政府部队使用的火炮全部都是前装滑膛炮,通常使用铸铁(net)或锻铁(roughtiron)制造,这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当时使用青铜铸炮不同,主要还是考虑到铁炮要比铜炮轻便,便于机动作战,铁的价格也够便宜,便于大量装备。

    帝**最新式的火炮,B3o型帝国6军标准版通用野战火炮。所谓通用是指这炮既当加农炮、又当榴弹炮,同口径的炮弹都能用。该炮是一种便携式轻炮,火炮炮壁薄,重量轻,便于行军和部署,但火炮膛压低,射程近。口径121毫米、炮长口径倍数只有1o.5,无法精确瞄准,有效准确射程也就2oo米,射轻型弹药时,最大射程能达到35o米。技术指标太一般,但是这门炮的整体重量只有389公斤,这意味着强的机动能力。这种装备的技术特点基本与帝**奉行的大规模野战思想相符合,但跟强国正儿八经的野战军打,赢不了。塔斯曼帝国似乎也清楚这一点,因而大量进口先进国家的重型火炮,尤其是北方军区,有大量的进口火炮。(本文第三部分将具体谈。)

    c.步兵火枪装备的杂械状态,制式化遥遥无期

    与火炮相比,火枪的生产一直处于分散状态。帝**是没有全国统一标准制式火枪的,但每支建制军队(千人队)都有自己的小制式,最多也就是在军区或者军分区范围内统一了武器口径。这其实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后勤部门可能会很烦。但好在帝国没有统一的步兵弹药供给体系,各部队后勤部门也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各部队后勤部门自行订购采买军械弹药。国家的军队军需处主要负责协调调配运输力量,运输各类军资补给被服军饷、也就是吃的喝的穿的花的,“顺便给xx部队把弹药运过去”。另外,很多部队是在当地就近购买定制弹药的,军需处也就省心了。

    帝**装备的步兵火枪型号口径庞杂,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口径就多达2o余种,具体型号上百种。按照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些火枪的长度一般来说是在1oocm到2oocm之间,口径介于1.ocm和2.5cm之间;均采用遂击射击的方式,射时拨动扳机,弹药为铅弹,圆球弹型或者米尼弹型,前膛装填,最大有效射程8o到12o米,最大射程能到2oo米以上。这些火枪的重量基本都在十公斤以下,多为6.5公斤到8公斤。与现代枪械相比,着实是太重了,与塔斯曼弯刀(帝**标准破甲弯刀重4.5kg,身长45.6cm)相比,还是冷兵器顺手。

    d.粗制滥造的自产骑兵火枪与精湛的骑兵使用战术

    骑兵火铳方面,帝**一直认为骑兵是突击兵种,是用来冲阵的,是用来近距离搏杀的。蒙古军队那种打击后撤离的战术帝**曾试探性的使用过,但帝国遇到的敌军大都披甲用弩带坚盾,帝国骑兵曾经的敌人也都是些重甲大盾的硬仗部队,成吉思汗的骑兵弓箭机动狙击战术完全不适用,没射死多少敌人,射人家的骑兵反倒被人家射成刺猬。

    骑兵的使用方式决定了骑兵手里的火铳只能是一种一次性武器。

    火枪在接敌时给敌军当头一击,“挫敌兵锋”,因此要有威慑力。

    火枪打一就得赶紧扔到马鞍侧后的筐子里,拔出破甲重弯刀与敌近距离搏杀,要便于操作。

    火枪这一枪尽量得让这个骑兵够本,要有杀伤力,要一击致命。

    因上述原因,帝**骑兵大多采用大口径骑兵短火枪,口径基本都在16mm以上(多为2omm),长度最长不过38厘米,基本都在35厘米以内,火枪重量也较轻、很多都在两公斤以内。因为是近战一次性武器,所以不需要很好的精度,基本都粗制滥造,价格也够便宜,甚至可以打完了就扔。

    B世纪3o年代起,很多骑兵部队开始使用从国外购买的定装弹药制式手枪替代了原来的单火铳。到了B世纪4o年代,绝大多数火铳骑兵部队都自行换装了外国手枪。枪械种类上,基本都是大口径柯尔特转轮等可连续射击的非闭锁枪机结构手枪。这一武器装备的变化使得很多骑兵部队完全使用手枪作战,因为单凭手枪连续射击就能击垮敌阵。连枪虽在手,马刀并未被冷落一旁,因为这些转轮手枪使用纸弹壳定装弹、外加开放式枪机,潮湿阴雨天气纸弹壳里火药受潮后未必能顺利击。

    帝国高层意识到,这种火力配置的火枪骑兵要比传统的格斗骑兵更容易获得胜利,训练和装备成本也要比传统骑兵低的多。早在B世纪初期开始,兵种比例上,披重甲冲阵的帝**传统格斗骑兵越来越少了,能够机动灵活作战,使用马刀和火枪作为武器的火枪骑兵越来越多。火枪骑兵成为帝**队的主力。

    当时的军事专家这样描述他们看到的塔斯曼帝国火枪骑兵:

    “彪悍的士兵,面相凶悍,腰间挂着大口径转轮枪、破甲重弯刀,明军风格牛皮沿帽头盔,一身轻便的防寒皮甲;每个骑兵有二或三匹补充马随行。通常行军时,由空马担任骑兵给养与粮食的输送任务。战斗间,或急行军,或作机动时,骑兵随时可由跑累的疲马换乘休息好的新马,保持高度机动。每个士兵都配了羊绒毯制防寒肩衣,还有羊皮外套,以御风寒。背装备的马匹上,绳索及套索,大麦若干袋,一布袋夹着干肉的烤囊,皮质水囊,小短斧、一袋盐、蜡烛、火石、锉刀、针线。”

    客观的讲,塔斯曼帝国骑兵部队在装备和战术上依然是世界级先进水平的,全球无出其右者。骑兵,这个古老军事帝国的主战兵种,传统优势兵种,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进化。身负重任的帝**人从未懈怠。

    e.前膛枪定装枪弹——技术弱国的非主流型火枪技术进步

    在B世纪2o年代初期,使用定装枪弹的后膛步枪技术成熟,而塔斯曼帝国却保守的拒绝了这一技术。为与使用这种武器的军队抗衡,帝**展出前膛枪定装弹药并强制在军内推广,意图通过减省分药、混合的工序以提高射(一说为从某个东方国家引进)。为此,帝国境内设立了多个专业定装型前膛枪弹药生产军工厂。

    帝**中央政府设立的弹药厂家只供应16mm口径的定装型弹药。帝国中央政府似乎有意通过此举统一国内军队的步枪制式。但这一产品技术含量似乎不高,各地仿造厂家或私造作坊甚多、各种口径的此类新式弹药依然是“从来都不缺货”。

    定装前膛枪弹药具体制造工艺流程步骤为:一、将火药和弹丸按照配比混合包好,所谓混药,二、将各个小包入假枪膛压实、谓之定型,三,打开假枪膛后盖,取出子弹成品。

    步兵使用时,用一个竹子或者是木头做的容器,里面填充上火药和弹丸,从前膛一次性装入;按照这样的装填方法,射击度可以提高到每分钟接近7。实战中,算上枪管冷却、二次装填,一分钟射击次数在5上下,比原来提高两倍。(英军测试,枪膛枪激战时平均射为每分钟1.7到1.9。)但这样射击时间稍长就会出现子弹烧熔的现象,直接造成武器无法使用。

    新技术有了,新麻烦也随之来了。为了克服高射击时枪膛过热的烧熔现象,帝**另有一项相当伟大的技术革新,“包铜弹”,铅弹弹头外包紫铜。这项技术可以看做是是前膛枪定装枪弹推广带来的必须附加技术。情报来源方称该技术全部来自国塔斯曼帝国自行研,据说在进行此项技术的可行性统计实验时,居然使用黄金铸造弹头和黄金包铸工艺加工的银弹头进行过百次以上试射。但仍不排除这一落后帝国可能是依仗外来技术人员完成的研,这该算做来自人员人才方面的技术引进。

    理论上说,采用硬度比铅高点,熔点却远高于铅的紫铜做为火枪弹丸外包物,完全可以克服枪膛高温导致的铅制弹头烧熔问题。铜的熔点很高,长时间连续射击也不会产生烧熔现象。

    这一正一副两项技术在B世纪2o年代末期被大量应用推广,一定程度上确实也提高了帝**的实战能力。但前膛枪毕竟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武器代差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帝**的修补裱糊行为依然无法改变其古董装备的败相。塔斯曼帝**也清楚这一点,为此帝国似乎一直在通过北方军区大肆走私进口各类武器。

    三,塔斯曼野蛮人的武器进口(走私)活动概况

    现有证据表明,塔斯曼帝国境内的各种武器走私行为和具体实施组织基本都有政府背景。其中,多数组织具体溯源可追溯至对外征服战争时期。

    在延续了几百年的对外征服战争中,鼓励表彰支持外加重金奖励各类武器和军用物资进口商人从来都是塔斯曼帝国的要对外贸易政策,这是当时严峻战争环境的产物。当然,这些武器和其他物资的最终使用者和接货人只能是帝**。长期战争中,这一政策极大减轻了帝**的后勤压力,并使得帝**获得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同时也形成了实力强大堪称神通广大的武器进口(军火走私)利益集团。

    正是因为这些武器走私集团,战争中的帝**,武器和军用物资供应从来都不愁,只要有钱。甚至暂时没钱,帝**在某些“老朋友”走私集团那里还可以打白条,可以现金(贵金属)付款,可以记账月结,也可以半年一算,甚至可以仗打完了、抢到金银奴隶了、周转过来了再本息一块算。

    至于这些武器走私集团的货物来源,那更是暴露了人性的“嚣张”抑或“疯狂”,足以雷翻那时的吃瓜群众和双方忠诚走狗们。塔斯曼帝国的军费曾是准敌军圣殿骑士团协助筹集,而且大量军用物资也来自于战线另一边的敌对阵营。在某些不法国际贸易商人的暗箱操作下,奇迹不断出现。大量本是运往反塔斯曼入侵前线的各方捐赠抗敌物资多次被神奇转运到了侵略者帝**一方。有几次战役,刚刚领了最新式战甲的前线将士出战后惊奇的现——敌军,野蛮人帝**居然也装备着同样的护具,还是新的,防锈油都没擦。

    诺曼伊泽尔反侵略战争时期,这种离奇事情尤为普遍。但到了中央大6商人们自己脑袋都受到威胁的Z世纪战争中,这种现象就不多了。但是,某些中央大6联军军事人员转手或直接卖武器给塔斯曼帝**的事例屡见不鲜。至于那些不打紧的军用物资,两军之间的中间商模式地下物资交易就从来没断过。

    真实历史:

    1863年,忠王李秀成、慕王谭绍光致书常胜军领戈登谈军火交易事宜:“至各人军装炮械,彼此皆知底细,你处图利,我处臵办,听从通商,原无禁令。此时你处若有枪炮洋货,仍即照常来此交易。”

    “仍即照常来此交易。”李鸿章的好朋友,英国“反动军官”戈登,多年来一直是太平军的好朋友,军火供应商。如果大青果账详查目,会现一件足以让叶赫那拉氏气炸了的事情:这位戈登先生跟太平军进行军火贸易的周转资金居然是大青户部给赞助的。

    仅在1862年4月,戈登先生参股的sh某洋行一个月之间就卖给太平军步枪3o46枝、野炮795尊、火药484桶即1o947磅、子弹18ooo、炮盖45o多万个(netta1todeJesus:historinetghaimercury,19o9.p145.)。据说这家洋行的股东名册里,李鸿章侄子等多名淮军将领家属的大名也赫然在列。在戈登等国内外敌军朋友们的帮助下,苏州太平军中有三万枝外国枪,四分之一的兵士配有步枪,忠王李秀成的1ooo名卫队则全部配备来复枪。

    上世纪印钞大王的那个时代就不多说了,可能还没有解密,不说为好。日军管的太严处事太死板,军事工业也不够达,占领军也脑呆不擅长军火贸易。不过还可以做别的,特高课和军统中统,以及……彼此彼此,有钱大家赚,这就叫战争财国难财。

    …………

    在对外战争基本结束后,一直推行这一政策的中央政府出于境内治安和统治稳定方面考虑明令禁止了一切无批文进口武器行为。可早在百年之前,能够进口武器的就只能是各种权贵和帝**高级将领了,人家直接搞走私,不需要批文的。鉴于大量权贵、地方官、军队重要将领等等VIp参与其中,对此现象塔斯曼帝国皇帝只能采取利益分割模式——走私军火可以,部分部队的轻武器随便你们搞;但所有的重武器谁也不许进口、进口也只能中央政府办;所有火炮的射击生产制造及弹药供应只能由中央政府办。帝国中央政府高官久经战阵,对大炮的厉害清楚着呢,心理阴影面积极大,几代人都是印象深刻。

    另外,对某些具有非常可观稳定高收益的特殊商品,如稀有药材,生丝及丝绸,各品种茶叶,罂粟果实及鸦片,古柯树叶,烤烟和烟叶等等,这些传统的高利润产品帝国中央政府从来都是坚决垄断的。这些货品的走私行为也是存在的,但这就不属于本文讨论范畴了。

    有了“皇家潜规则”,塔斯曼帝国准政府性质或者权贵性质的武器进口(走私行为)可就合法了,成为国有军工供应体系的重要补充。各方都比较遵守这一规则,但北方军区似乎一直例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