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幸福的烦恼-《赵云》


    第(3/3)页

    他能看出荀彧,并不是因为他比对方高明多少,只是一个在明一个在暗。

    所谓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人”。

    这里的“王”,恐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君主”、“君王”,它的内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圣王仁义教化”治理国家的方式。

    当然,纯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乱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乱世。

    实际上荀彧也不是那种固守“王道”的儒家卫道士,但至少忠君、仁义、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

    基于这样的思想结构,结合乱世务实的现实需要,荀彧必然会成为一个全能型,而且处事细致的智囊。

    他看问题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位。

    他年轻时曾经预言,家乡颍川由于处在版图的中心地带,早晚会遭到掳掠,应该尽早迁到外地。

    可以说,燕赵书院的成立,他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他在荀家上下游说,才让荀谌也答应北去,让赵家的文事方面更上一层楼。

    荀彧的论断,综合了他对地理、人情、时事的了解和推断。

    张邈与陈宫在兖州叛乱的时候,豫州刺史郭贡领兵来到荀彧镇守的城下,说要求见荀彧。

    夏侯惇劝阻,认为非常危险。荀彧却认为,郭贡和张邈关系一般,他仓促来到城下,显然没有成熟的打算。

    这个时候前往说服他,即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

    如果这个时候怠慢他,郭贡一定会怒而攻城。

    结果荀彧轻身入敌营,郭贡见荀彧没有惧意,认为城池一定难以攻打,于是引兵退走。显然,基于对人情、时事的精准掌握,荀彧再一次建功。

    在之后辅佐曹操攻略吕布、袁绍、刘表,迎奉天子的过程中,荀彧每每进谏,往往会从大势角度,撷取影响战争胜败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那些部分,对曹操进行劝谏。

    比如建议曹操先攻吕布,后取徐州的时候,荀彧就从人心、粮饷、战略、战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建议攻打袁绍时,荀彧引用楚汉相争的故事,从用人气度、决策、治军、德行四个方面论述了战胜的可能性。

    对时局一贯全面客观精准的论述,在其他谋士那里是找不到的。

    可惜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始终有一份忠于汉庭的心,让赵云一时之间有些惆怅。(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