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幸福的烦恼-《赵云》


    第(2/3)页

    然而只要贾诩一说话,他们保证都听话。

    他善于细致入微的体察说话对象的身份、处境、性格,采取适当说服或者应对方式,让对方乖乖的顺着自己的话做。

    他不仅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是“说什么人听什么”。

    这不能不说是贾诩能够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质,用最实际管用的说辞说服对方,而绝不会拘于自己的城规。

    也正是这种明察秋毫、务实应变的思维方式,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小小的尝到败果、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败涂地。

    贾诩长于应对,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低调但聪明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期在魏国越混越好的原因,这种低调隐忍,为他的风评加了不少分,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

    需要看到,由于贾诩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很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他看问题往往有根有据,然而事务的发展往往是不可控的,是需要亲力亲为来引导,而不是因势利导而应对。

    所以虽然贾诩在战略展望方面的言论往往没有说服力,他一般只是说应该怎么准备打,而说不出来到底如何打。

    尽管赤壁大战、曹丕南征两次失败,都从侧面说明曹氏父子没有听他贾文和是错误的,但也并不能说明贾诩在战略策划上有多高明。

    其实说到底,在这点上与荀氏兄弟的差距,症结就在是否“知己知彼”。

    中原那些人物,荀氏家族作为世家大族,那是很掌握了一些资料的,荀氏兄弟自然也有机会了解曹操的敌人。

    但是对江东就不一样了,贾诩并不了解江东的情况,所以人家也没办法提出具体的战略。

    说白了,对江东的攻略,换做二荀,不一定照样不行,但难度也会空前加大。如此看来,贾诩就足以与二荀比肩了。

    在赵云的心里,这家伙要不是不喜欢抛头露面,他都想把其当成谋主。

    当断则断,三人相对,毫不犹豫从张郃身边撤出来。

    甚至赵云相信,有朝一日自己失势,贾诩另攀高枝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他在三国里面的风评并不好。

    然则,只要自己足够强大,能给他别人给不了的利益,那就可以掌控,除非他想自立。

    “他们叔侄俩都是王佐之才啊!”赵云叹息道:“惜乎有些事情,只有和文和分享。”

    “谢主公信任!”贾诩脸上古井不波:“荀攸想自立不足为奇,荀彧可是个忠君人士啊。”

    不能不说,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