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挽救-《九一之小作家》
第(1/3)页
周日从晚上八点后,寄宿生们就纷纷“归巢”,山顶的宿舍区一片喧哗热闹。
宿舍、走廊、水槽、澡堂人来人往,学生们三三两两,要么在谈论港台明星,要么在评论中英关系,一会儿带着暧昧的诡笑八卦各位班花的绯闻,一会儿又咬牙切齿地咒骂该死的作业和没完没了的考试。
405号宿舍九名成员聚齐,周六下午就回家的顾安军、唐伟权、孟云、范龙也回来了,经过谢小钦、余冒一顿吹嘘宣传,他们都知道杨子建发表了一组诗歌,马上要得到八十一块稿费,立即拿着信封和报纸争相传看。
霜月的记忆,这玩意写什么啊,单句的话还能理解,整合在一起就一头雾水了。为了不让自己落伍,高中生们一个个不明觉历地连声叫好,结果吵到旁边的宿舍,也跑过来凑热闹。
原本与杨子建关系平平的同舍同学和邻舍同学,一下子熟悉了起来,各种羡慕嫉妒,纷纷嚷嚷着要传授秘笈,还有人听说杨子建家境非常糟糕,特意表示了一下同情和敬佩。
这份喧嚣直到宿舍熄灯才结束。
杨子建身心疲惫,躺在床上准备睡觉。
黑暗中,身为体育委员的唐伟权,突然在对面前二的上铺翻身问道:“子建,你诗歌投稿,有没有经过林老师同意?班主任知不知道?”
“这个,我谁都没说。”杨子建苦笑了半晌,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现在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们的监护人,杨子建避开监护人去投稿,没发表也就罢了,但现在发表出来,就是在挑战老师的权威,质疑老师的教学能力,否定老师的教育之恩,虽然“天地君亲师”已经不流行了,但“先生”的权威,在这个时代仍如日中天。
“没办法,我如果给林老师看了,他未必会让我去投稿,要投也是学生报刊,而学生报刊不会用这种婉约消极的诗歌。”杨子建自我辩解道。
唐伟权严肃道:“但你名字前挂着一中,你的住址也写着一中。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反正不对劲。学校是一个大组织,班级是一个小组织,我们不能脱离组织独自行事。”
我靠,这么严重?连组织都抬出来了!
杨子建听了,转念一想,发现这学校其实更像一个大军营,令行禁止,等级森严,顿时感觉晴天一个霹雳。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