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汉使-《一舞长安》
第(3/3)页
李鸾看得出,那满目疮痍之下,掩藏分明是一张清俊白皙的轮廓。
阿胡儿说他是汉使,便可想象得到他的出身。
想必梳洗一番,华服加身,就定然是另一幅景象。
说不定他也曾是长安城中官宦人家的鲜衣怒马的富家公子,他承接了未央宫的一柄节杖与诏书,怀揣着胸中波澜壮阔的理想,毅然深入这广袤蛮荒的漠北。
可是如今,苦难已经在他的脸上留下太多的痕迹。
两人目光交汇的瞬间,李鸾的思绪忽然回到了遥远的长安,那座繁华的都城。
匈奴人生长于蛮荒之地,他们要比猎物跑得更快,比猎物更加强壮勇猛。除此以外还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此才能与自然环境的抗争下生存下来。
他们是天生的捕猎者,已经习惯了掠夺与杀戮,他们的眼中只有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他们不在乎一城一池之得失,更加对土地没有深沉的眷恋,只逐水草而居,他们的迁徙只为了捕食。这造就了匈奴人野蛮有暴戾的性格。
可是汉人不同。
他们会精心修葺自己的家园,他们会筑以藩篱保家卫院。
他们安土重迁,即便是长途跋涉身在异国他乡,迟暮之年也总想着要落叶归根,魂归故里。
他们对故土有着深沉的眷恋,哪怕是故地重游,曾居住过的破败庭院中的一株桃树,也会勾起他们对往事的无限追忆。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那片凝聚着数代人心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他们的心思温柔又细腻,他们的孩子自幼也要从礼学文,最最敬佩的也是满腹经路,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士。
当文明遇到野蛮,当温柔遇到暴戾,当孺慕之思遇到弱肉强食。
便是自己眼前的这片悲惨的景象吗?
男人并不知为何,眼前美丽的小姑娘忽然落下了两行热泪来。
他的目光聚焦在她雪白的颈项上那一抹碧绿,他眯着眼睛望了望,可是离开长安的时间已经太久了。
他的记忆也早已模糊不清,心中即便是怀疑,却仍是不敢确定。
毕竟是那样宝贵的东西,又怎么会出现在漠北草原上,一个小女孩的身上。
看来,他当真是离开长安太久,太久了。
他忽然鼻子一酸,生怕自己落下泪来。赶忙恭敬鞠身向着李鸾告辞,便由他不会说话的匈奴妻子搀扶着,向着他们居住的破败的帐子一瘸一拐,踽踽而行。
忽然,身后的少女问道:“我房中的那卷书可是先生的?”
他苍白的一笑,脚步却没有迟疑:“前尘旧梦,姑娘若是不嫌弃,就送你做礼吧。”
“先生为汉邦社稷遭此劫难,可否告知尊姓大名。”身后的少女哽咽了一声:“但凡是大汉的子民,都不应忘了您。”
他闻声停下了脚步,苦笑一声,仰天长叹道:“与我同行的兄弟一个个相继故去,白骨异乡,忠魂难归。如今也只剩下我一人,被困在这里苟延残喘。谁又会真的想知道我在这里遇到的事情。谁有会真的想记得我这样一个功败垂成之人?”
身后的少女沉默了须臾,忽然道:“至少我知道。我也记得。”
他微微一怔,嘴唇轻颤,不禁缓缓紧闭双目,两行浑浊的热泪淌了下来。
“在下汉中郡成固县人士,曾在长安任职,后奉天子之命,远踏西域。”喉咙不禁一哽,才现被困匈奴的这几年,竟让自己对自己的名字都变得生疏了起来。
“字子文。姓张,名骞。”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