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打石号子每句都得用拖腔凑够十九字节,之所以是十九,以沉舟考证,有一种讲究的说琺最为有理,那就是十大九不虚,谐音十打九不虚,锤锤都要落到实处,那是最后的事,慢打要求不必那么高,十不失一就可以了。 所以喊得凶打得慢的师傅还算不得打大锤的真正高手。 他们就是开路的,是先行官,不是不重要,是不算最重要,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制造出声势。 这就是声势,声势浩荡,锤力浩大,合起来就是声势浩大。 喊得好还要打得狠,一锤之止,余势犹在,二锤又来,每一锤子进步一丝丝,百千锤之后,就是连山石也绷不住了,不得不让开一线,把口子张开那么一点点。 这个口子一开,就要快打了! 又快又准又狠又均匀,还只能是一把大锤,一个人。 多一把大锤都绞劲,多一个人就意志不相等。 必须以排山倒海之势,要把连山石打懵,打得它来不及后悔,打得它的口子都不敢乱开,只能沿着我们的三线定出的那个面走。 必须要快!必须要准!必须要狠!必须要均匀…… 此际最最最最关键,打石场的所有人都会停下活计来围观,出场的必须是耍大锤的高手! 整个蜀川山脉及丘陵地带,上亿的人口,绝大部分的修建都是用石料为基础的,这就使得蜀地石匠如云,高手如雨,但真正够格到‘抬大山’级别的,却总是寥寥无几,往往是一个乡镇也难以出来几个,所以总是有不少的采石场,到了抬大山的关键时刻,就得去恭请打大锤的高手。 无论何时,家父都是那些请家们的首选。被请去的,就叫做“打帮忙锤”的。 那些打石场,总以能请到家父去打帮忙锤为荣。 2★. 抬大山,连山石被抬开,就只有挨宰,变成石料;抬不开,只能零打碎敲出些乱石而已。 到了关键,家父上场。 几十年来,我见过的大锤高手中,只有父亲才能把大锤舞成圆圈,不是一两个,几个,那样的人太多,而是连续数十百个上千个。就是我也没有做到过,用二锤还差不多。 父亲的手,力大无比,更重要的是灵巧无比。 父亲手挥大锤,舞成一个一个的圆圈,下下打在大尖上,如紧锣密鼓,绝不落空,绝不稍歇,大锤带起虎虎风声,空中划出一圈圈残影。 大锤每次上举,都是举重若轻,每一下落,都是举轻若重。他的前手后手不时变换,双臂的交叉在空中呈现出壮丽的留影。 抬一次大山,往往有数十上百个尖位,一场快打,就算每个尖上锤打十次,也得扯出数百上千个圈子。 父亲有的是琺子在空中不着痕迹地变换圆圈的挥舞方式,来舒缓身手的疲惫。他是一边打还在一边休息,使得他的大锤始终保持在极其旺盛的状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