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六章 吐蕃人的执着-《唐朝败家子》


    第(3/3)页

    真的是麻烦。

    牛进达带走了许多关中精锐,现在长安空虚,如果北方草原大军兵临城下会是什么后果谁也不敢想象。

    毕竟大唐立国才二十多年,统治还不是那么根深蒂固,因为一场外来威胁,异族入侵而分崩离析完全是有可能的。

    君不见当年的晋朝就是如此嘛?五胡十六国占据了北方,而晋朝只能偏安江南一隅之地,何等凄凉?

    如今真要是发生重大动乱,大唐未必不会步晋朝的后尘,所以难免人心惶惶,很是不安。

    尤其是任何一方都没有结果,甚至进展的情况下,气氛更加凝重。

    不过今天还好,当李世民正在和皇子、亲王和重臣们议事的时候,岑文本一路小跑,带来一个好消息。

    “陛下,吴王殿下带着三万安州大军已经到了灞桥,派人前来请旨。”

    “哦,恪儿到了?”李世民轻轻一笑,似乎有些欣喜,除了欣喜援军到来之外,更为高兴的大概还有李恪的做法。大军回都城,在霸州停下,这是很知趣的行为,对一个皇子而言尤其如此。

    如今关中兵力空虚的情况下,三万大军进城,或者到长安城边上,都是有可能左右局势的。

    左右什么局势大家都心知肚明,弄不好就会天翻地覆。

    在这一点上,李恪表现的很谨慎,做法也很知趣,李世民对此相当的满意,至少没有对这个儿子生出猜忌之心。

    李世民心情大好,笑道:“很好,让恪儿率部到渭河边布防,安排好之后进宫来见朕。”

    “是!”

    “有吴王殿下这三万大军,关中兵力增加,也能安心不少。”房玄龄轻声附和。

    李世民道:“嗯,恪儿很懂事,安州距离长安可不近,他这么快就赶回来,想必是日夜兼程,很辛苦。”

    皇帝只是一句简单的赞许,但听在人耳朵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大臣们没有在意。但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

    在此番的重大危机面前,他们什么都做不了,年幼的李治还能去定襄为大唐冒险,而李恪则直接带着大军出现。得到父皇的赞许,朝臣和百姓们肯定多有青睐,一下子就将他们比下去了。

    这种感觉实在不好!

    不过此刻,李世民顾不上儿子们的情绪,只听他悠悠道:“恪儿是回来了,但要紧的还是松州与定襄尽快有消息传回来……雉奴,朕着实有些不放心。”

    “父皇放心,九弟吉人自有天相,母后在天之灵也会保佑他的。”李泰很恰当地补上一句话,尤其是提到了长孙皇后,所以一下子就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去了。

    “嗯,你母后肯定会保佑他的。”李世民轻轻摇头,但一颗爱子之心仍旧空悬着。

    ……

    说来也巧,李恪到了长安没多一会,又有急报从送来,这次却是从剑南道而来。

    毫无疑问,肯定是牛进达的奏疏无疑,那么松州战事到底如何了呢?

    李世民看过之后,表情波澜不惊道:“牛进达奏报,松州已经收复,但吐蕃大军仍旧退却,目前处于对峙状况。他若撤军,吐蕃人很有可能卷土重来。”

    众人听到之后,都眉头微皱,松州收复自然是好事,放在平时已经能松口气准备庆功了。但现在,牛进达的大军不能回归却是麻烦事,尤其是关中目前情势危急的时候。

    不过看皇帝陛下的表情,似乎还有下文的样子。

    果然,李世民沉吟片刻道:“牛进达奏报,吐蕃人提出了要求。”

    房玄龄轻声询问:“陛下,吐蕃人怎么说?”

    李世民将奏疏放在案几上,轻声道:“吐蕃大相禄东赞送了书信给牛进达,声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大唐风华,希望求娶大唐公主为妻,恳请朕答允,并赐婚。”(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