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竟然也有故旧-《晚唐逆流》


    第(1/3)页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招贤榜”贴出几日,张寻意外的发现,自己也并非毫无“故旧”。裴家寨的寨主裴义,竟然差人送来一封信,将自己的两个族弟一起举荐给了张寻。

    裴义确实算是张寻的故交了。他在信中言语颇为恭敬,且难得的还有几分亲近之意,对比当初,让张寻好不唏嘘。

    这个“后门”,张寻还是得开。即便不看裴义,也得给裴仁、裴礼面子。于是立即宣见了裴义的两个弟弟,老四裴智和老五裴信。

    见面后,张寻感到非常失望。裴仁、裴礼虽然也不算旷世之才,但资质好歹也在中人之上,可堪一用。而这两个小兄弟,就要逊色多了。其中裴智还稍强一些,略读过些书,面对问询也能勉强对答。裴信则干脆就是一个愚钝的庄稼汉子。静时畏畏缩缩,动时手足无措,说话也支支吾吾。张寻实在不知道该如何任用这样的人。最后只好将其收在身边,在刺史府上当差,做些杂务。而裴智则派给了长史曾慎远,做个小书吏,干些抄抄写写的工作。

    至此,裴氏一族除了裴义,几乎都在张寻手下当差了。这时他才理解为什么曹操起兵时,最早的班底里会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同姓及同族。在中国这样一个宗族社会,想干一番事业,最初难免都要拉上些亲戚。

    这一日,参军施惊墨竟然也引荐了一人。是他当年在向城县衙当差时的故交。张寻一听此人来历,就没抱太高期望。小县里的衙役,施惊墨这种已经算是不世出的人才了,还能有多大才干?

    张寻似乎忘了,大汉朝的开国首功萧何,发迹前也不过是一个县中小吏,而萧何的那帮朋友,尽是些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吹鼓手周勃这样的社会底层……

    此人姓奚名康,字公寮。大约三十来岁,样貌并不出众,只是一般书生模样。张寻此时正为一事烦闷,见到来人不太称意,遂生整蛊之心,戏言道:“奚康?名字不大好。不若颠倒过来,改为康奚,就顺耳多了。”

    奚康闻言脸色一沉,但终究隐忍了下去。施惊墨脸上却有些挂不住,心想刺史平日里不是刻薄之人,怎么今日面对我的故交,却如此尖酸了呢?依他对张寻的了解,定是有事发生。于是问道:“明府可是遇到了什么烦心的事?”

    张寻笑道:“又让你给猜中了。”

    原来,忠武军副都统鹿晏弘忽然传令过来,要调张寻的忠武二军南下驻防新野。同时张寻得到消息,李师泰的第八军,也接到了调往南阳的命令。张造则被调去了菊潭。鹿晏弘的理由是邓州新定,人心未附,需要分兵把守州县。这个理由其实是成立的,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只将张寻、张造、李师泰等人的军队调离州城,用心已经显而易见。这是冲着张寻来的。

    就是这件事让张寻烦恼异常。听命吧,身边就将无兵可用。安全得不到保障不说,接下来很多事情也将难以推进。不听命呢?就将落下“不服调度”的罪名。这罪可大可小,如果哪一天唐廷用不着自己了,追究起来定个死罪也不为过。

    施惊墨是张寻的智囊,向来以足智多谋著称。面对这个两难的情况,他献上一计,就是一个“拖”字诀。以各种理由拖延时间,直拖到杨复光回来为止。

    张寻想了想,无奈的说:“也只能这么办了。看来延误军令之罪怕是跑不了了。”

    这时一旁沉默了很久的奚康忽然说道:“何不用偷梁换柱之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