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谢公的底细-《特战兵王》
第(3/3)页
而刑法中投机倒把这条罪名,给了这些人以充足的理由和借口,对谢公实施打击。
谢公曾一度濒临深陷囹圄的境地,全赖在中级法院任高职的一个亲戚运作,总算才能成功脱罪。
这场风波让谢公赔进去了很多钱,但同时也起到了当头棒喝的作用。
谢公敏锐的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和深入,**将不可避免的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題。
这既是因为国人从來都有**的传统,也是因为当时的体制使得权力缺乏监管,而缺乏监管的权利必然要滋生**、
谢公沒有兴趣去反腐,甚至希望**的越厉害越好,于是投身到了**的行列当中去。
从此之后,谢公生意虽然还照样做,但是赚到的钱却不是留在手里,而是打点给了各个相关管理部门,到后來发展到了其他所有政府机构。
在最疯狂的时候,谢公全年几乎沒有剩下一分钱利润,甚至还往里面搭进去了很多的钱。
谢公最初是让自己那位在法院工作的亲戚帮忙牵线搭桥,去结识各个政府部门的官员,在有了一定的人脉之后,又通过这些人脉结交更多的官员。
对于结交到的这些官员,谢公表现得十分的慷慨,喜欢钱的就大把的送钱,喜欢女人的就介绍给几个美女。
而且这些官员每当逢年过节,或者本人及妻子过生日,或者子女升学,或者长辈做寿,再或者是其他红白喜事,必然都能得到谢公大礼相赠。
虽然其他下海的人也都要打点各路关系,但是从沒有一个人敢于像谢公这样,在回报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就投入,而且慷慨到了如此地步。
谢公的这种大胆投入换來了丰厚的回报,在这些官员的全力保驾护航之下,几年后就垄断了整个唐山的长途贩运和水产市场。
任何一个敢和谢公作对的人,不用等到谢公本人出手,就遭到了來自官方的打击,最后烟消云散。
可以说,只要沒有谢公点头,沒有人可以在唐山混,以至时人曾经戏言唐山应该改名叫做谢家山。
谢公在打点官方的时候遵循着几个原则,后來有人对此做出了总结:
第一、撒开大网捕鱼,只要有机会结交到某位官员,无论在眼下是否能为自己做些什么,都要尽全力和这个官员搞好关系;
第二、只结交实权部门,让清水衙门靠边站,诸如工会和妇联之类;
第三、不只着眼于眼前利益,要敢于进行更加长远的投入。
比如说,有的官员得到提升实际上是被架空,而有的官员被贬谪实际上是为提升做铺垫。
对于后一种官员,等到提升之后去锦上添花,不如在他最失落的时候雪中送炭。
再例如,有些官员虽然暂时是闲职,实际上是后备的第二梯队,完全有必要提早结交。
沒有人知道有多少人效仿这些做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谢公始终是做的最成功的。
据信,谢公不只是单纯的行贿,还为自己“购买”了一份保险,那就是将所有的行贿都记录了下來。
很显然的是,这些官员以及商人对谢公表现出的敬畏,早就已经超出了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很像是有把柄掌握在谢公的手里。
既然庞劲东的手里都能够握有一本黑皮手册,谢公很有可能也会做出同样的行为,只是沒人能肯定。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405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