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岭南烽烟-《汉魏文魁》
第(2/3)页
天子说那就换个人当始兴郡守吧。是宏辅遂推荐临川郡守6议,说6伯言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介文弱书生而已,其实胸中大有丘壑。昔日辅佐太子平徐张之乱,便可见其才具。
朝廷主要的应对策略大抵如此。然而黄忠的建议传至兵部,却不由得诸葛孔明动起脑筋来了。自沅湘洪闽等州南下交广。道路险狭,沿途户口稀少,势必难以调动大军往征,后勤运补也困难重重。他一方面知会工部,要求休憩这四州南部的几条主干道,另方面则着手研究优化武器装备的问题。
正如黄忠所奏,南方湿度大,火药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受潮,故而想靠火器来对敌蜀军,恐怕不大现实,那就只有想办法提升或者仅仅维持冷兵器的威力啦。诸葛亮跑去跟师父是宏辅商议:“黄汉升云蜀军耐苦战,若欲与之敌,唯驱蛮越之卒也。然蛮越本无纪律,不识军阵,且非我族类,必怀异心,可征用一二千人,多则反乱。官军短兵相接,难侔蜀军,唯以箭雨密射,或可破之。然南方湿热,弓臂弦易疲,箭羽湿重,难以及远……”
这年月的弓具主要为竹木复合,以胶相黏,在中原等湿度较低的地区尚可运用无碍,跑去南方湿度较大的地区,各种毛病就层出不穷了。先就是脱胶的问题,无论以皮革还是鱼鳔熬成的黏胶,受潮都会降低黏性弓臂还好说,大多外涂以漆,可以防水,只要注重保养,一般不会出太大问题;然而箭羽脱落那就比较难以解决了。
第二个重要问题,是以兽筋为弦,受潮后容易疲软,使得弹力不足。固然一般情况下弓弦也都要解下来,藏于弦袋之中保存,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潮,但问题一场仗打个数时半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你又不可能临战才绑弦,不可能战中少歇就把弓弦解下来,所受影响依旧不小。
即便在中原地区,在长期阴雨天气之后(且不说雨中),弓箭的威力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第三个问题还在箭羽,箭羽受潮后会变得沉重,一方面不便及远,而且导致前后配重不等,更容易偏转方向,影响到射击精度。
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或者起码解决一两项吧,才能够在短兵相接不敌蜀军的前提下,尝试以远射武器来扳回局面。
是宏辅前一世是历史迷,也是古代军事的爱好者,对于武器装备是有其独到认识的“明”马蹬火药,就是他对这时代军事技术的划时代贡献了。但只可惜他并没有系统地研究过各时代的冷兵器,也缺乏理科知识,很多事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没办法直接指点诸葛亮,只能尝试着点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来罢了。
“吾闻潮湿处,非止交广也,蜀沅湘洪闽亦然。尤闽东临海,气候或与交广同,乃可访之,探询解法。”你去找找有没有闽州出身的弓匠或者将领。问问他们有什么解决的方法没有难道闽州打仗就干脆不用弓箭了吗?不大可能吧。
此言貌似有理,其实很想当然,诸葛亮接连寻访了好几天,最终却还是空着两手回来了。朝廷新设的闽州,大致等同于后世的福建省。原本不过会稽郡南部而已,偌大地区只设半个郡,可见开程度有多低,户口有多稀少了。东汉建安以前,福建地区仅有一县,名东治。或称侯官,孙策入会稽时,侯官县长商升助王朗以抗孙氏,孙策遂先后任命韩晏和贺齐为会稽南部都尉,率军往征。一直到建安六年。也就是孙策遇害的那一年,贺齐才终于讨平商升,遂分设汉兴南平建安三县,官家记录在册的还不足五千户两万人口。
因为开较晚,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读书人,更别说为吏做将者了。在此地用过兵的只有韩晏与贺齐二人,然而韩晏为商升所败,战死沙场。而贺齐则在建安十五年参与了徐忠张刚之乱,为6议所破,兵败自杀。至于所谓闽州出身的制弓匠人。类似生物貌似过去从来也不曾存在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