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约会”电影院(八)(2更撒花~)-《漫步歌神路》


    第(2/3)页

    毕文谦替她把话说完了。

    四目相对。看着黎华的眼睛,那巴巴的表情,直让毕文谦想起了她当初那一声搞得自己骨头都酥了的“你是我师父”。

    “好吧!我只说我目前想到的做法,能不能做,能做多少,会不会被人断章取义,会不会被人改头换面,需要调研之后做判断,甚至,需要因地制宜。”

    黎华立即清脆地笑:“那是当然!”

    “总的来说,从教的方面,教师资源需要改革,教材资源也需要改革。教师资源决定上限,所以改革需要从教师资源最好的大城市开始,嗯,可以从京城开始试点;教材资源决定下限,所以这方面的改革应该面向全国,标准要定得尽量高,检测时可以在局部地区暂时宽松一些。而对于考的方面,生产实践环节的考,涉及的层面、层次太广太深,不适合首当其冲,而全日制校园里的考试,则要以公正公开为红线,依照不同类别的目的,分而讨论。”

    “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熙熙攘攘皆为利。学习有很多好处,直接的利益总被更多的人关注。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教是国家希望的目标,考是个人追求的途径。所以,教的政策能不能得到高效的执行,关键在于是否和考的政策匹配。”

    “黎华,我们都上过学,对考试并不陌生。对于一个学生来说,重要的考试,有两个,毕业考试,以及升学考试。因为教育资源总是僧多粥少,所以,现状是,升学考试的难度高于毕业考试。这是利益驱使的必然结果,但任由发展下去,却不见得好——当升学考试越来越被重视,那么毕业考试将会渐渐显得鸡肋,特别是高考之前的毕业考试。升学考试是在每一年的学生中进行选拔的考试,不同年份之间,考生的水平并不一致,甚至不见得稳定。可是,对于国家来说,毕业考试才是检验全国人口接受教育水平的手段。如果毕业考试的意义被弱化,甚至虚化了,那么教育成果的信息统计就会难以进行,也就难以入手分析,更别提进行将来的规划了。”

    “所以,教改的第一件事,是明确区分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的目的差异,这个区分,不是教育局里的区分,而是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心里的区分。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提高毕业考试的难度以及通过考试的好处。具体地说,可以这么来规定——现在不是规定大学生都是默认的干部编制吗?那好,再加一个前提,从初中开始,初中、高中、大学,三次毕业考试,成绩都必须到达一定程度,才有资格成为默认的干部编制。如果说升学考试的命题思路是在同届之中进行选拔,那么毕业考试的命题思路,就应该是检验不同阶段的知识掌握水平——只要不断提高教学大纲的水平,这也会是有难度的。”

    “没错,教改的第二件事,是提高教材的难度。这个提高,不是一次性的提高,而是逐年平滑的逐渐提高,并且,只能提高,不能倒退。换句话说,这是在渐渐提高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生知识水平的下限。家教资源相对缺乏的学生,家庭条件往往也不太好,他们能够依靠的,只有学校里的老师,以及统一发放的教材。国家没有资源给予他们起跑线上的公平,只能从性价比最高的办法进行改善——没错,教材。”

    “但是,正如我对夏林提过的:有的人考100分,是因为他的水平刚好是100分,有的人考100分,是因为卷子上只有100分。随着教材和考纲的难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宏观上必然会下降,这个时候,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科目中的水平高低就会显露出来。而科技不断发展到现代,顶尖水平的通才越来越难以出现,前沿学科的不断细化将是必然。所以,能够有通才,固然最好,但那是不可强求的。对于专才的选拔和培养,同样值得重视。很显然,这就是升学考试的改革范畴了。”

    毕文谦朝黎华点点头,喝了一小口水。可惜,她早已在低头记小本本了,并没有留意到他的神态。

    “教改的第三件事,是升学考试的改革。虽然从读小学到参加工作,一个人将经历的升学考试往往不止一次,但除了高考之外,其他几次升学考试的管理往往是下放到了地方,国家目前也没有能力面面俱到,不然就可能是一抓就死的局面。所以,现在能进行改革的升学考试,只有高考。那么,怎么通过高考的改革来加强对于专才的选拔呢?可以这么做——每一个科目的卷子,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更难的考题。这些考题作为附加题,每一题的难度都比前一题更难,附加题的总分数和基础题等额。考试总时间不变。附加题的分数不计入高考总成绩,每个单科的总分,全国排序,但每个有相关专业的大学都要给出一定的招生名额,依照单科分数顺序,等额提档,依分数顺序,由考生依次自由选择学校。出现同分选同校而名额不足的情况,就由该学校的负责人决定。87年的数据,我不知道,但更早几年的数据,你给的那些书和资料里,我看到过。从81年开始,一直在增长,每年的录取人数从28万到62万。以这个数据为基础,每一年通过附加题招生的名额总数,全国控制在几千上下就可以了。每个和科目有涉及的大学,每一科留1个名额,大致也就是这个数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