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硝烟弥漫-《大时代之1983》


    第(2/3)页

    由此也可以看出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对于书籍的热情。

    随着时间的流转,随着岁月的前移,到了1984年的时候,上个年代末的这股疯狂已经下降了很多。

    越来越多的书籍开始出现在书店里,第一次印刷不够那就第二次印刷、第三次……曾经的限购、曾经的凭证买书早已成为了老黄历。

    不过尽管如此,1984年的中国出版业依然保持着急速的增长。欣欣而向荣。

    现在各家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基本上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就是翻译的外国文学,比如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等。像这些书只要是发行,基本上都能够达到几万甚至十几万的册数。

    第二类是国内文学青年的各种诗集,散文集,小说的出版。这些书的印刷量其实很小,基本上都是大几千本,上万册就可以算是很不错的成绩。当初顾城来上海时开讲座就是为了推销他和舒婷两人合作发行的诗歌小册子,而那诗集的总数量也就一两万册而已。

    第三类就是传统文学的大量整理出版了。包括古典文学的整理出版,传统戏曲,评书等等。诸如《红楼梦》、《水浒》这样的经典只要发行,那都会掀起一个出版购买的高峰。

    当初杭建之所以找戈文想出版《士兵突击》就是判断这本书是畅销书。一旦出版必然会掀起一个销售的**,这一点从《文汇报》上的连载,从各类报纸刊物上的评论文章就可以看出来。可是尽管如此,杭建也仅仅认为《士兵突击》的销量顶多就在十几二十万册之间,毕竟《士兵突击》已经在《文汇报》上连载了过半。毕竟根据现在经验来看,一般优秀的文学书籍其发行量也就在十几万册左右。

    只是《士兵突击》发行第一天的销售成果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上海地区各大书店《士兵突击》销售一空!

    华东地区数个城市的新华书店打来电话,要求赶紧进货!他们那儿马上就没货了。

    如果《士兵突击》能够在同一天同一时间摆上书店的柜台之上的话,那会不会发行当日就将首印的五万册销售一空呢?

    杭建的心中蠢蠢欲动,这个念头一浮起来就无法抑制的充斥到他的整个意识中。他第一次开始抱怨起复旦大学出版社那位于全国出版社前列的发行渠道来了——

    如果不是因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发行渠道是由点向面的扩散的话,那就可以真的看到这种情况的发生了!

    一般情况下,图书的销售是一个波动性的曲线,在发行的前三个月销量是最好的,之后就会陷入平淡。而现在《士兵突击》发行才仅仅一天!

    于是杭建在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们商量了近一个小时之后,再次做出了决定——第二版直接印刷四万册!

    于是《士兵突击》发行的首日晚上。四个印数的《士兵突击》开始在印刷厂中火力全开。

    而就是这,一直守在印刷厂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发行部部长依然不停的向印刷厂的厂长不厌其烦的叮嘱着。他左叮咛右嘱咐,就是要求印刷厂一定要保证工人、纸张和设备都处于等待的状态之中。

    “只要你们接到我的命令,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里再次加印哇!”

    看到《士兵突击》在上海市的销售盛况,从手下员工哪儿听说已经有好几个书店的负责人已经直接乘着汽车赶来上海的消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老部长觉得心中没底——

    只加印四万册能够了吗?

    第一次印刷的五万册《士兵突击》,是按照地域来分配的,比如说山西省安排了四千册,那么山西的省会太原就会分配到一千多册,其余两千册就被诸如大同、运城、榆次等大一点的城市分割掉。像小县城之类的新华书店很可能只分配到十多本。

    而第二批的四万册根本没有走出华东地区,头天晚上连夜装订好的书第二天一早就送到上海的各大书店了。而剩下的书还没等从印刷厂里出来,就已经遇到等在印刷厂外面从华东各地赶来的书店负责人。

    他们正一手拿着订单,另一只手吆喝着提货的大汽车倒进去赶紧装书。

    好嘛。这四万册的《士兵突击》还没有搬回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仓库就要被劫走了。

    无奈之下,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发行部老部长只得在印刷厂的大门口办起了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