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唐朝版生产合作社(一)-《文科大唐》


    第(3/3)页

    甚至徭役有时候耽误的远不只是那些天,服役的地方有不少时候都不是在本地,而是在远处。这个路程也是一个时间,官府一次服役也许只是要你来做几台,可是路程却同样也是几天了。这样这样一年下来,耽误的时间往往比正规的官府都的徭役都要多几倍都可能。这样对于农业损害,那几乎是致命性的。

    隋朝百姓最怕的也是徭役,这才是大量逃亡的缘故。官府不但长期要求百姓做事,不但不给钱,并且还要自备粮食。路程上耽误的时间,有时候还比正式工作要多很多。往往有时候刚刚去远方服役几天,结果回来之后又被喊去别的地方。这样到处跑,路途耽误的时间,花费的粮食,远比在工作时候多了很多倍。

    一旦在官府服役的时候多了,那农业必然会被耽误,这个时候朝廷再次加税,那更是成了压垮农民的最后一根稻草。

    “苛政猛于虎,这个是孔子也多如此说了。从古代的王安石,到张居正,也都明确认识到了徭役对于农业的耽误。王安石曾经尝试过变法,让百姓花钱进行免除徭役,官府再次花钱雇佣别人服役。而当时百姓也都对于这个政策表达了好感,因为虽然要花钱免除徭役,可是反而节省了很多时间,甚至不再会变成耽误农时,反而能获得增产。这么一增一减,反而对于百姓是有利的。可惜啊,王安石变法被司马光还有欧阳修那帮家伙给废了。不过,王安石也都没有真正的能够培养起一个新的利益集团,这样这才是他变法人亡政息的原因。再加上他没有做好执行层的工作,这样很多变法被歪嘴和念错经,结果出了问题。”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也是如此,废除了徭役,结果最后人亡政息了。不过,我来做,我一定能够做得比他们更好。只要能让大多数人看到好处,并且能培养出一个新的利益集团,那这样新的利益集团必然会支持,这样才是核心。改革哪里是那么容易的,当年在改革开放,不也是用了一些特区作为试点,这才是好的嘛?”

    时不凡知道要改革,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任何改革都是一次新的利益集团和旧的利益集团的冲突,甚至是新思想和旧思想的冲突,这个斗争是很难的。王安石和张居正的改革,都没有能够成功的培养出新的利益集团,这样才造成了他们人亡政息结果。

    反而后世的改革开放成功了,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试点的办法。用几个试点,最后成功的通过这几个试点让大家看到了好处,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拉拢了那些观望的。并且通过试点,培养出了一批因此收益的新利益集团,这样新的利益集团将会跟着旧的利益集团竞争,他们反而是改革的最大支持者。哪怕到时候第一个首倡改革的人被免职甚至去世了,那个新的利益集团也都会继续存在。比如说唐朝的武则天虽然退位了,可是她所代言的庶族地主集团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最终驱逐了士族,创造了后来宋朝的士大夫的鼎盛。

    时不凡知道自己不可能直接跟着皇帝李世民说自己要实行新政策,因为如果跟李世民说了,那到时候按照封建时代的惯性,阻力无比巨大。士族,甚至是朝廷里面的那些各种人物也都会有很多疑虑。所以时不凡打算自己先弄,弄出来了之后看到了效果,并且让大家看到了效果,这样能打消很多的疑虑,甚至培养出一些新的利益群体,这样才是有好处的。

    不然,那没有新的利益群体的支持,那些士族很容易一句话也都毁灭了成果。凡是改革,不能够走中央路线,反而是要由下到上。由上到下阻力很大,可是由下到上,那直接是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可是却更顽强更加的无可阻挡。

    “我今天组织大家来,是希望能够建立我们万年县生产合作社,是希望让大家一起合作,一起分工,这样让大家增产增收,并且能获得更多的是收入,甚至是减轻大家的负担。”

    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