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论战争-《文科大唐》


    第(2/3)页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战争其实无非也就是打架。从当年刀耕火种时代,用石头来打架。到现在用各种铁器,强弩等等先进的武器来打架,那是都是打架。由一些数十人的家族械斗,到数以万计十万计的国家战争,其实也都是在打架。只不过用的手段和人数规模,或者是武器的东西并不一样,不过归根究底都是打架。而当我们的新式武器出来了之后,有了强弩和各种的武器,改变的无非是杀敌的效率高了,而且战场之上的分工更明确了罢了。”

    时不凡给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进行引导,让他们逐步自己分析战争,然后真正的分析一个个的战争,这样让他们能够熟悉这个战争的性质。其实这个也就是时不凡在后世学习的,因为在后世时不凡看过西方的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里面提到过战争的性质和各种战争的实质。而这个《战争论》在后世一直都是被和用来跟中国的《孙子兵法》来作为比较,有些人认为《战争论》不如《孙子兵法》。

    但是,其实用时不凡的理解,这个《战争论》和《孙子兵法》其实他们讲的不是同一个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的偏向不一样。孙子兵法重点讲究的是战略和谋略,而战争论的重点是战役和战术层次,所以双方的层次并不一样。时不凡通过学习西方战争史,发现西方在近代之前,他们的战争谋略其实并不算是太优秀。西方因为谋略方面不太优秀,反而更加重视更加务实的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训练水平,发展武器。

    而东方因为孙子兵法这个谋略经典太过早的发布了出来,有有利的一面,也都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也就是让中国的战略家很多,中国从来不缺乏战略家,几乎四哪朝哪代都有。可是在战役和战术层次,明显有问题了。在战役和战术层次,明显出现了很严重的重视谋略,而轻视了军队基础。

    而很快,李孝慈马上问:“时校书郎,你认为军队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

    时不凡回答:“是士兵!”

    “我不同意,我认为是将帅!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没有优秀的将领,如何能够提出谋略,如何能够打胜仗?”李崇义不相信的说道。

    可是时不凡却回答:“谋略我不反对,可是对于真正到了战场上,统治战场的永远是士兵的战术,而非谋略。谋略也许对于制定战略有帮助,可是真正打起来,还是要依靠士兵去打。将领再有谋略,可是也要有人去执行。如果将领只有一个人,那如何去执行他的谋略呢?”

    “而这种把所有胜利都寄托于一个将领身上,那这样肯定是会带来巨大的危险。而如果能提升上士兵的战术和战斗能力,增加士兵的武器装备精良,提供足够的后勤物资。只要我们大唐的士兵能每一个都是天下第一的,那任何将领过来,那也都是可以获胜的,哪怕是个庸才也都可以打胜仗。”

    “我给你们一个建议,在你们没有成为一国重臣之前,你们不要迷信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当年是孙武写给吴王看的,并非是给将领看的。也就是说孙子的孙子兵法是要分层次的,有利于一国之君或者一国之相还有国之重臣来看,可是对于那些将领却不适合太过于迷信,不然最后必然会失败。将领应该务实,而并非是迷信于谋略,不然最后肯定还是要命了。”

    时不凡对于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也都看过,因为这个孙子兵法和战争论被推崇为东西方著名的兵书。甚至很多西方政治家和军事统帅,还有很多商人也都非常推崇孙子兵法。可是太多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孙子兵法是谋略上的圣经,这个任何人都不反对。可是也都不是任何人都应该去追求谋略,因为那些推崇孙子兵法的人,要么是高级将领,或者是政治家,还有大企业的老板或者是高层。

    他们都是处于高层管理者的身份,所以他们要考虑的是战略和谋略,所以他们推崇孙子兵法。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你是一个国家、军队还有企业的高层,那考虑谋略自然无可厚非,因为他们是决策层的人。可是如果是执行层,也就是政府的部门长官,或者是军队的战区以下级别的军官,那他们如果考虑什么国家战略,考虑通过谋略,那明显是无法和他的身份匹配了。

    时不凡也都学习过管理学,管理学里面也都提到过在其位谋其政,不要轻易试图干涉你更高层的事情。执行层也就负责把战略执行好,而并非思考那些不属于你的事情和职责。

    中国古代对于孙子兵法这个战略和谋略的兵法非常推崇,反而造成了中国虽然不缺乏战略家,可是在执行层方面却差了很多。很多时候中国在战略层次方面做的不错,可是具体到了执行层反而很容易出问题。好的战略无法得到执行贯彻,那等于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