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七章 奥斯曼使团-《穿越1862》
第(3/3)页
这种不一样却先放到一边。
阿卜杜勒.默罕默德.加奇在港口区的旅馆里舒服的睡了一晚后,第二天就带着侍卫官马赫穆德.谢夫凯特和两名侍从,在一名使团随行人员的带引下出了旅馆,他要自由自在的逛一逛仰光这个缅甸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只留下了副使艾哈迈德帕夏在旅馆接待肯定会到访的当地中国官员。
仰光,缅甸的财富聚集地,在经历了英国人统治和如今中国统治的两年时间中,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已经早超过了曼德勒,就是很多缅甸人,现今一提起曼德勒和仰光,第一个反应也是仰光更大、更富裕、更繁荣。
话说,中国统治缅甸的这两年里,缅甸人的生活和收入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的水稻种植面积在不断地增大,因为粮食贸易令整个缅甸都赚足了钱。
虽然利润的一部分被中国政府撷取了,但跟99%的利润为英国人撷取的时候相比,缅甸人获取的利润就太多太多了。这些利润大部分被缅甸上层的地主和贵族们瓜分,即使后者人多不在缅甸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把产业留下来。
那一部分利润都将是以百万、千万、亿华元为单位计算的。缅甸的稻米输出额去年是130万吨。
再有一点,缅甸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输出国,但缅甸人均的大米重量并不高。这些英国人手中都有统计的,1865/66-1870/71年人均大米产量为145公斤,1871/1872-1880/81年人均大米产量为249公斤,这反映出水稻作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出口大米占生产量的比,1871-1875年平均为62%,1876-1880年为58%,1881-1885年为55%,商品率是相当高的。
在这一时期内,缅甸大米主要输往欧洲,特别是英国。在1885年前,输往欧洲的大米一直占出口的70%以上,输往东方主要是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的,从未超过30%。以1876-1880年为较高,达26.4%(其中一半输往印度),1881-1885年有所下降,为21.9%(其中印度为4.1%)。
但是现在,缅甸的大米几乎都运往东北亚,中国和朝鲜、日本是缅甸大米的主要消费国,去年运往印度的大米只占输出总量的5.2%。
缅甸的大米会同阮朝和南天国的大米一块往东亚运,输出价格上跟往昔比似乎不占优势,但是缅甸地区内部的大米买卖价格却直接翻了一番。这些好处可都落到了缅甸人的口袋里!(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