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节 长江大水车-《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1/3)页

    第二天杨潮去看了下水营码头。

    新江口一带越发的繁荣了起来。

    此时一座座码头上时而有船进出,装货卸货,工人们忙碌异常。

    为了方便码头作业,杨潮让人制作了一批可以转动的木架,尾端有滑轮组,先将货物吊起来,然后转动木架,通过中央的转轴将货物可以直接吊到码头平台上,省的工人上下搬运的辛苦。

    可以说杨潮的设施比官府的龙江关码头要强了太多,优良的码头泊位条件,加上装卸货的便捷,而且开启了过江、运河和松江短中长三条航运护航后,杨潮的码头自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人,现在弄得龙江关码头哪里一片冷清,钞关的官吏们不止一次向上面状告杨潮了,要么让杨潮关闭了码头,要么让他们进驻水营码头来收税。

    但是杨潮都否决了,让这些人来自己的码头上收税,估计上交朝廷的税收收不到多少,他们自己倒是肥了,杨潮索性向朝廷上奏,按照龙江关的标准,杨潮直接每年给朝廷两万两银子,算是买断了龙江关的税收。

    这让那批钞关官吏恨得咬牙切齿,这批蛀虫就是靠这个活的,但是现在他们显然得罪不起杨潮,也只能暗恨一番,找其他地方谋生去了,龙江关码头算是废了。

    码头越红火,吸引的商人就越多,可是码头上并没有太多空地,杨潮修建的圩堤距离河面也就是十来丈而已,可供利用的土地也就是这么点,而这些土地杨潮也不太乐意让出去给商人,而是作为码头自有用地。

    那么势必要向圩堤后面的土地上扩张,而圩堤后面的土地其实是黄冲家的。

    这一片土地一千来亩。已经被皇家开了两年,已经开始种植粮食了。

    谁想到农用地刚刚开出来,就要被商业占用了。

    当然杨潮可不会去抢。他找来黄冲商量,表示愿意出钱购买。也不让黄冲吃亏,愿意用购买良田的市价来买,或者用其他荒地来置换,比如用大营东边狮子山下三千亩荒地来换黄家的一千亩。

    考虑了几天,又去狮子山下看过之后,黄冲决定用地换地。

    杨潮的圩堤从新江口修到了狮子山下,因此哪里也不用担心被水淹,其实也不能算是完全的荒地。上面已经种了一年牧草,黄冲看过后认为,基本上可以直接种粮了,虽然产量不会高,可是有三千亩绝对比自己一千亩产量多多了。

    就算种草卖给杨潮,一亩地也能有一两银子的收入,三千亩地一年赚几千两不是问题,所以黄冲让出江口这片地也没有太多不舍,更重要的是,杨潮答应狮子山下的土地会给他地契。而新江口的土地是没有地契的,没有地契就不保险,杨潮在这里他可以种。万一杨潮不在这里了,弄不好会被人抢走。

    所以换地对黄冲来说其实也很乐意。

    黄冲家的地让出来后,杨潮第一个让给了毛掌柜一亩地,让他在这里盖仓库。

    毛家仓库早就盖好了,地理位置十分的好,紧紧靠着码头不说,面积也够大,随着杨潮航运的恢复,他也大赚了一笔。

    此时毛家掌柜旁边。还有其他建筑正在动工,除了其他商人建筑的货栈。还有杨潮的产业。

    杨潮倒不是要建设货栈,他的仓库都在码头上最好的位置。根本不需要建在圩堤之后,他要建的是一座交易所。

    在灵谷寺见到无量殿后,杨潮就打算自己建一座石质建筑,不要求向西方大教堂那样,中西结合就很不错了,外部可以采用斗拱等技艺做出飞檐,但是里面的支撑结构,杨潮打算用石材拱券结构。

    石质结构比木质结构建筑更安全,后世留存的石质古迹比木质古迹多得多就是证明,倒不是石质建筑比木质坚固,木材的坚固其实超出人的想象,如果没人破话保存千年不是问题,木质建筑难以保存的原因主要是防火效果不好,历朝历代都有宫殿被大火焚毁,更不用说普通的民居了。

    所以杨潮打算将石质建筑引入大明,省的几百年后后人看不到几栋完好的历史遗迹。

    其实也没有多么困难,无量殿的结构虽然没有西方大教堂复杂,但是基本形式已经有了。

    而中国也不缺少加工石质拱券的工匠,石拱桥应用的其实就是这种技艺,赵州桥一千年前就建造起来了。

    杨潮亲自勾画图纸,大量参考了无量殿的设计,不过没有采用无量殿超级厚实的墙体,而是用飞扶壁来平衡拱券对外壁的推力。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