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节 协作的城市-《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1/3)页
这一点杨潮心里也时常顾忌,所以才会对伤亡那么在意。
说到底杨潮连自己的心理关都没有过,何况这些士兵呢。
但杨潮还是要这么做,因为杨潮心里知道,自己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绝对跟其他军官不一样,自己不仅仅是为了杀敌立功,自己是为了大义,但为了大义就要牺牲这些士兵的命吗?
这是一个大我和小我的问题,为了民族未来,就要牺牲小我。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凭什么啊,这些士兵凭什么就要来送死,海州人的生死跟他们有什么关系,民族的兴衰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
此时突然听到吕末说道:“为什么来海州,因为鞑子杀到海州了,我们是奉命救援。我们是来杀敌报国的,我们是救一方百姓于危难。”
士兵道:“可是我们真的能救得了海州?”
杨潮此时突然释然了,原来士兵担心的不是生死的问题,士兵上了战场,心里就有战死的准备,他们关心的原来是能不能救海州,而不单单是因为害怕战死。
士兵不是怕死,起码不是单纯的怕死,而是怕没有意义,没有意义的死,他们怕自己白死!
换句话说,士兵希望看到希望,不单是活下去的希望,而是能够完成救援的希望,只要能救海州城,死也不是不能接受的,因为那时候死也是有意义的,如果最后战死了,可是海州城还是破了,那等于是白死了。
士兵需要希望!
这到让杨潮心里好受多了,自己的兵并没有责怪自己,并没有认为自己在用他们的命换军功。相反那是杨潮自己心里一直以为的,所以他一直都对伤亡极为敏感,甚至不愿意看到一个伤亡。可是灵兵器对决可能不死人吗?
天十分黑,今天一天都是阴天。
但是杨潮的心却突然霍亮了。杨潮的心理关过了。
这种心理关,很难言说,但他就是确实存在,有时候就想本能一样,你明明知道是合理的,可是就是难以接受,杨潮明明知道自己做的都是必要的,是应该的。可就是难以接受。
就像海州知州,明明知道弃城逃走死路一条,战后肯定会被砍头,可他还是逃走了,他接受不了虏兵大军压境的恐惧。
但是一旦这个关口过了,那就完全适应了新的环境,完全接受了。
杨潮就是这种情况,他理性的知道自己做的对,可感性上无法接受朝夕相处的战士死亡,说起来就是一种和平的心态对残酷战争的不适应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农耕民族的军队。好像没有文化比他们更贫瘠的游猎民族勇敢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农耕文明的人懦弱,也不是他们文化中没有勇武的基因。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和平的建设的,而游猎民族的生活中就充满了战争、杀戮和死亡。
农耕文化需要在和平与战争中进行一个转换,而游猎民族自始至终都不需要。
所以,杨潮碰到的问题,他的对手满清是不会去考虑的,因为他们根本都碰不到这个问题。
杨潮突然道:“走,回去!”
赵康还奇怪的问道:“大人我们不转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