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陛下!”宇文泰一把扶住了他,硬将他搀起来,“陛下是一国之君,岂能轻言生死?陛下此刻该思之再三的是如何脱出困境回长安兴社稷,而不是在此地做此儿女情长之态。臣请陛下立刻上马出城,臣以性命相交也必保陛下无虞。”他说得极其肯定,让人不由得不信。 元宝炬看着宇文泰,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这么大的把握。但相交多年,宇文泰的个性他也知道,此刻就算是他没把握,也一样能这么有自信。半晌道,“丞相所言极是。” 两个人一同向殿外走去。 金墉城城虽城门却不少。东、西、南、北各设城门三座,一共有城门十二座。城南临洛水,纵然攻城不易,但若从城南出金墉也断无逃生之路。东魏军如果要攻城,在不清楚城内西魏军布署的情况下就需要分兵而攻。高澄的目的是为了生擒宇文泰和元宝炬,那任何一个城门都不能放过,哪个城门都有可能是宇文泰带着元宝炬逃生的出口。 问题对于宇文泰来说就简单了一些。从理论上来说,十二城门哪个城门都可以是他的选择。而西魏军是不需要分兵的,只要集中两万铁骑,选好一个出口,随丞相护卫皇帝杀出重围,直奔潼关就可获得生机。 集中所有力量于一点突破,这是宇文泰最擅长的事。现在就要看该选择哪一座城门。十二座城门,没有高澄亲自把守的那一座就是可突破之处。而高澄决不可能分身十二人,处处亲守。这就是宇文泰自信的来源。 金墉城北临洛阳,东侧遥对河桥,只有西垣出城后可一直向西,过恒农再向西便可入潼关、归长安。洛阳城破败,不足以踞守。在不知道援军何时而来的情况下洛阳更是守不住,甚至还不如金墉城。 从东侧出城,是最不应该的选择。河桥之南的河阴城,河桥之北的北中城,历来都是东魏军重兵把守的地方。也许从金墉城东边三座城门出城很容易,但要想从城东出城后再脱身恐怕就很难。与长安南辕北辙且不说,一旦被东魏军挟持过了河桥入河内,再往北是上党要地,也就离东魏都城邺城不远了。那时就真的是一点脱困的机会也没有,再想回长安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从哪个方向出城,这对于宇文泰来说是个重大问题,对于高澄来说同样也是。而宇文泰的最终选择还是从西垣出城。金墉城西垣的三座城门相隔也并不遥远,果然像宇文泰原先猜测的那样,西垣的三座城门是东魏军重兵待守之处。由此可以想见,高澄的策略是东、北两面以攻城为要旨,攻势汹汹就是要把城内的西魏军驱逐到只守不攻的城西。东魏军在金墉城西的城门外只等守株待兔,生擒宇文泰和元宝炬。 实际战况其实和宇文泰、高澄原先想的都有所不同。宇文泰本来就是心思缜密又稳重的人,越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刻越能镇定自若。防备以万全,与骠骑将军赵贵率两万骑兵向西垣一座城门冲杀而出。 喊杀声震天中,君臣三人都是贯甲束带,做阵前厮杀的将军状。元宝炬此时心里反倒没有那么沉重了,放下心里所有一切,只有回长安才能有日后。如果回不了长安,什么都别提。提剑上马,血刃仇敌,也许是他心里一直隐藏得最深的愿望,这个时候忽得实现,倒也无比痛快淋漓。 西垣有三座城门,宇文泰并没有特别挑选从哪座城门作为突破口。果然如他料想的一样,三座城门的东魏守军情况完全相同,想必是高澄也不能轻易下结论而得知他从哪座城门突围。 西魏军的两万铁骑骁勇无比,堪称精锐,又有皇帝、丞相、骠骑将军亲率,既便城门外的东魏守军也同样骁勇,究竟还是让西魏军得了优势。宇文泰居然真的带着赵贵一同护卫皇帝元宝炬冲杀了出来。 此时已是天色大亮。几日以来天阴又是降雪,再是东魏大军忽然围城,包括宇文泰、元宝炬、赵贵在内的所有西魏军将士一直以来都心情紧张、晦暗到了极点。经历过这生死一劫,再见到太阳初生,照彻金墉城外的雪野,每个人的心情都随着天气格外好起来。 白雪茫茫,在强烈的日光照耀下晃得人睁不开眼睛。向西遥望,总觉得潼关就依稀可见。天空格外晴朗,天蓝得像是透明的,前几日的阴冷潮湿被一扫而空。元宝炬抬头望望天空,这才是他心里的洛阳城。而就在此刻,他在心里和洛阳城告别,让他归心似箭的是远在潼关外的长安。洛阳,他真的是再也回不去了,而长安才是他现在真正该惦念的地方。 元宝炬自己从沉思中醒来,这才能定下心来看看他周围的情况。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