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圣神皇帝-《太平公主》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七章    圣神皇帝

    武则天于公元690年自立为帝,改元“天授”,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太平公主怀着特别兴奋的心情叩拜母皇,山呼万岁。

    武后自从上次泰山封禅大出风头以后,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她觉得这是一个保留节目,应当不断重演。光是封了东岳泰山还不够,还有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黄山,中岳嵩山,都要封个遍。她向高宗建议,就近先封中岳嵩山,其它以后选定时间再说。高宗立即同意,并决定弘道元年(683年)十月祭祀嵩山,先命工部在山南建奉天宫备用。

    十月,以高宗,武后和太子李哲为首的浩浩荡荡封山队伍从洛阳出发,到达嵩山奉天宫。封山大典眼看就要开始了,却下了道诏书宣布取消,原因是高宗病重,典礼无法进行。高宗这时自觉生命之路快要走到尽头了,希望赶快回到长安。然而驾返洛阳时,已经不行了。

    他召来宰相裴炎,将拟好的遗诏及辅政之事全交给他,并说:“朕去之后,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要请示太后决定。”说罢,最后看一眼与自己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武后,只见她仍然长得丰丰满满,白里透红,还像当初那样妩媚动人。他实在舍不得她,舍不得这大好河山。但天不假年,奈何,奈何!在长长的悲叹声中,高宗闭上了双眼,时年56岁。

    武后与高宗同年,也是56岁。

    对任何人来说,56岁都是一个可怕的年龄,它预示人已进入老年,剩下的时间已不算太多了。可是武后不这样想,因为高宗的死,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好像才开始,不论是政治生命或是情爱生命,都是这样。

    虽然高宗未死前,她已实际上操纵了朝政,但究竟要用高宗的名义,不论称她太后也好,天后也好,或是二圣也好,她总是在高宗之下,她不可能与高宗一起并排坐在龙椅上向全国发号施令,只能躲在帘子后面出谋划策,指指点点。高宗虽然懦弱,也不是没有一点个性,因此她也多少有点顾忌。

    这下好了,高宗死了,她独揽大权的障碍消除了,她似乎可以放开手脚为所欲为了。其实不,武后心里很明白,御座离她虽然只有咫尺,但她要走近它,平平稳稳地坐上去,不知还要走多少路。她要一步步地走,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她时时这样告诫自己。

    一切按高宗的遗诏行事:太子李哲即位为中宗,改名李显,武后位尊皇太后,任命裴炎为中书令,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另外还任命了一大批官员,加封唐室诸王,把人心稳定下来。武后心里盘算,如果中宗听话,一切听我的,这局面不妨暂时维持下去再说。

    可是中宗是个愣头青皇帝,他刚刚坐上皇位,册封了爱妃韦氏为皇后,便提升皇后之父韦玄贞为刺史,还要任命他为侍中。侍中是位尊权重相当于宰相的高官。裴炎向他进言说,韦玄贞没有什么功劳,不应该一下子就登上高位。

    中宗冒火了,说道:“我是皇上,就是把天下交给韦玄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何况一个侍中!”

    这话很快传到武后的耳朵里。好小子,就连你父皇也不敢这样说话。她把裴炎找来,密议一番,决定废了中宗。

    二月的一天,武后把文武百官召集到乾元殿,中书令裴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等带兵入宫,宣布武后敕令:“废皇帝为庐陵王。”

    中宗大声抗议道:“我犯了什么罪?”

    武后说:“你要把天下交给韦玄贞,还说你没有罪?”

    于是,中宗被拉下皇位,软禁在后宫,后又把他流放到外地。

    这次,中宗一共坐了两个月的龙椅。

    第二天,立武后第四子李旦为皇帝,称睿宗,立妃刘氏为皇后,李旦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为了吸取中宗的教训,武后安排李旦住在偏殿,不让他参与政事;她自己则搬到紫宸殿,堂上挂着一张浅紫色的帐幕,接受百官朝拜,处理起政务来。

    大臣们对武后临朝议政议论纷纷,却无人敢讲。刚被任命长安留守的老臣刘仁轨,以汉朝吕太后临朝被后代嗤笑的事,谏太后不要这样做。武后解释说:“现在皇帝年幼无知,我只有暂且代他;等他长大了,我自会退下来。”

    其时,李旦已二十三岁,早就过了“年幼无知”的年龄。

    为了证明自己忠于高宗遗志,武后还写诗明志。诗曰: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

    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

    有截资先化,无为道旧矩。

    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意思是说,我接受高宗嘱托,继承他的遗志,临朝执政治理天下,一切均按先帝的措施,遵守先帝的制规,因而必然会受到上天的护佑。伟大的事业必将成功,光照宇宙。

    说得冠冕堂皇,滴水不漏。

    朝臣再没有异议了,因为她临朝执行的是先帝的政策措施,是为了巩固发展大唐王朝。就连原先向武后提意见的刘仁轨,也改变了态度,一心向着她。

    太后临朝三年后,又听有“牝鸡司晨”的议论,便下诏说要还政于皇帝。李旦知道这是母后的手腕,如果不推辞,不仅连现在这个名义上的皇帝保不住,就连脑袋恐怕也保不住。于是奉表固辞,请太后继续执政。太后也就顺水推舟地继续临朝执政下去。

    然而她的目的不是临朝,而是要当朝。她要扫清妨碍她达到目的的一切障碍,而且不择手段。

    她善于用人,更善于杀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