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圣神皇帝-《太平公主》


    第(2/3)页

    中书令裴炎的例子最为典型。

    裴炎是朝廷重臣,在高宗死后协助武后执政卓有贡献,但因为他反对武后为武氏祖宗立庙,便以他参与谋反定他死罪。许多大臣说:“如果裴炎谋反,那我们也是谋反的了!”武后说:“朕知道裴炎谋反,知道你们不会谋反。”还是有人不服,当初为废中宗而尽力效命的将军程务挺,挺身为裴炎鸣冤。武后连他一起杀。

    这样一来,谁敢反对?

    她鼓励告密,诬告也不治罪。

    几个参加赶中宗下台的士兵在酒馆喝酒,其中有个喝得醉醺醺后说:“早知道没有赏,还不如拥立庐陵王当皇帝。”还未离开酒馆,就被人密告武后,抓去杀了。密告人立刻授以五品官职。

    索元礼本是一个被判了罪的诈骗犯,因告密而受到重用,太后还亲自接见,提拔他当游击将军。周兴、来俊臣等,都因善于告密,罗织人罪而当上大官。

    告密能当官,即使告密失实也不追究。其结果是造成一种人人自危,人心惶惶的恐怖气氛。这正是武后需要的。武后明白,这种气氛不能长久下去,待政敌一个个消灭了,降服了,自己的地位巩固了,她便转过来整治那些告密暴发户。周兴、俊臣、索元礼,一个个“请君入瓮”,以陷害忠良,滥杀无辜的罪名杀之于市。还把他们办的案子一一复查,为不少人平反昭雪。于是人们齐声欢呼,感谢太后为百姓申了冤,出了气。

    武后发动的告密运动不知造成了多少悲剧,但也出现过一出笑剧,成了一件历史上有趣的小插曲。

    有一个叫鱼保家的人,投武后所好,设计了一种精巧的告密箱,箱子分四层,上面有小洞,可以把告密信投进去,但却取不出来。因为箱子是铜做的,故叫“铜匦”。太后见了很满意,还重奖了鱼保家。不久,有人投书铜匦,告鱼保家曾经教徐敬业制造弓箭武器,徐敬业谋反杀死许多官兵,不能说与他无关。鱼保家因此被投进监狱,最后被押赴刑场。

    武后爱创新出奇,而且花样百出。

    比如年号,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贞观”年号用了23年。可是高宗在位32年,在武后的指使下换了13个年号。武则天当了14年大周皇帝,年号换了13个,有时1年换3个年号。

    又比如衙门名称,她也改来改去,尚书省改为文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六曹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不过一年,又都改过来。连官员的服色。仪仗队的旗帜,也常常改来改去。

    改年号,改衙门名称,改官员服色,都是一种政治谋略,改这样改那样,人们已经见惯不惊,乃至以后把大唐改为大周,把皇后改为皇帝,大家也不觉得奇怪。

    她还造了十几个新字,如新造的“曌”字,就是她的名字。日月凌空,普照天下,立意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但她觉得要堂而皇之地登上皇帝御座,还有关键的一步要走,那就是转变人的观念。

    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很重,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女人当皇帝。“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成了普遍认可的伦理原则。洛水“宝图”出现虽然已做了些舆论铺垫,但还远远不够,她苦思冥想,终于想到可以利用佛经为自己服务。她把薛怀义找来,命他遍查佛教经典,找出女人当皇帝的依据来。薛怀义不负重托,很快就找出了好多条。

    比如《大云经》中就有一段佛主如来的预言,佛主对净光天女说:

    “汝将降生人间,成为女王,索管转轮王统治的四分之一领地。那时,汝将成为菩萨,感化众生。为此,汝现在须受女身。”

    佛经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南天竺有一个无明国,国王名叫等乘,他有一个名叫增长的女儿。她容貌端丽,人人敬爱。国王突然死亡,诸大臣就请女儿继承王位。那女儿继承王位后,天下臣服。

    武后看了这些,无比兴奋,忙叫薛怀义组织僧众对《大云经》进行注释,颂布天下。又在东西两京和全国各地建大云寺,命和尚登座讲解,贯穿当今太后是弥勒佛转世的主题,向百姓宣传。

    读了《大云经》后,好多人才大梦初醒。以前,认为武后不过是想长期临朝罢了,现在看来她是想自己当皇帝。

    投其所好的人有的是。

    武承嗣的把戏有人接着玩,刻有图形文字的石头又从汜水捞上来,说是天降瑞石。武后最信这类东西,马上重奖发现瑞石的人,又组织一番祭祀,改祀水为广武。

    还有人给太后送来三只脚的乌鸦,会走路的麻雀;有人报告说亲眼目睹一片祥云在上阳宫上久聚不散,又看见凤凰从明堂飞到上阳宫,聚集在梧桐树上,停了很久才向东南方飞去。

    太后听了自然高兴无比,她觉得这皇帝是非当不可的了,这是天意,天意不可违啊!

    接着,侍御史傅游艺率领关中百姓九百多人上表,请太后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周,赐皇帝李旦为武姓。武后谦让一番,没有答应。

    不久,又有六万多文武官员,皇亲国戚,僧尼道士,乃至外邦使臣,集体签名,上表太后为皇帝。群情激昂,请太后千万不要再谦让推辞了。

    在全国一片劝进声中,许许多多人都向太后献媚献策,惟独她最亲近的女儿太平公主对此不甚热衷。

    因为她也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

    父皇去世后,她觉得母后所走的每步都是险棋,她所走过的路布满陷阱,只要踩虚一脚,后果就不堪设想。

    就拿那次废中宗来说,如果那些武士真的被什么人收买,恐怕那天被拉出大殿打入后宫流放外地的就不是中宗皇兄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