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 静功养生-《九郎资料集》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静功——养性积德的各种功法
道教最重炼养,炼指炼精炼气,养指养性养神,亦称习静。他们希望通过一定的修炼,达到延长寿命、甚至长生的境界。为此,道教所从事和宣扬的炼养方法很多,如符录、祈禳、禁咒、静功、动功、气功、处丹、内丹、房中、辟谷、服饵等等,这些方法统称为“道术”,与“方术”、“方技”、“方伎”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
自梁刘勰在《灭惑论》中首论道教的各种道术,他分道家为三品,上品为先秦时代老子的清净无为之道,中品为秦汉方士们的神仙服饵之法,下品为东汉末期张陵五斗米道教的篆录禁魔之术。其后阮孝绪在《七录》中又将道教(包括道家)分为方内道和方外道,方内道的具体内容包括道部、阴阳部、纬忏部、五行部、卜筮部、杂占部,方外道是服饵部、经戒部、房中部、符录部。宋马端临重新做了一个新的分析,他在《文献通考》中评述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还对道术作了一个扼要的介绍。说:“清净一说也,炼养一说也,服食又一说也,符录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认为黄老列庄之书,所讲的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松静子、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李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寇谦之言符录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
以上几家说法,概括了道教的炼养方法,也说明了道家的发展情况。后来的人们更简洁地把这些方法分为炼养和符录两类,前类为丹鼎派所运用,一般把魏伯阳、葛洪及宋元内丹派归为丹鼎一派;后类为符录派掌握,张道陵的天师道与金元时期的正一派均系符录一派。在这两类道术之中,又以炼养一类与气功养生学关系甚为紧密。根据不同的特点,我们把道教炼养方法大致分为六类,即静功、动功、气功、房中、外丹、内丹。下面依次评述。
静功,在道教中又叫性功。所谓“性”,是指性情、理性、心神。修心养神,即为性功。心与性本为一体,不易强分,性为生命之体,心为知觉灵明之枢,无生命即无知觉,无知觉亦不成为生命。换而言之,性为心之体,心为性之用。故养心亦所以养性,炼性即所以炼心。
《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说:“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宰万物也,性在乎是,命在乎是。若夫学道之士,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皆后段事矣。”
按书中的主张,心的本体是无为的、不动的;动则叫作神。所以又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就是说神藏于心,动则为神,无为之动为元神,有为之动为识神。张伯端《悟真篇自序》中说:“欲体至道,莫若明乎本心,心者道之枢也。”《登真隐诀》亦说:“教人修身,即修道也;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故修炼以修心养性为主。教人锻炼其纯真之心,不被杂念所淆乱。
那么,如何炼心呢?心神性情最易外驰追逐,沉溺于宦场情海名利之中,以至气血亏损,生命短促夭折。《淮南子·原道训》说:“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所谓“五者”的内容,均为心性修养的方法。
元**飞《三元延寿参赞书》卷2认为,人之喜乐无极则伤魄,忿怒则气逆伤肝,悲哀则伤魂狂妄,思虑过度则伤神伤心,忧愁、惊恐、憎爱、视听、疑惑、谈笑,凡此种种,如过度过甚者皆于性命有伤,故当节制诸情,修心养神。他引黄帝之说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可寿百数也。”又说:“彭祖曰:凡人不可无思,当渐渐除之。人身虚无,但有游气,气息得理,百病不生。又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失得,不思荣辱,心不劳,神不极。但尔,可得千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亦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谴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唱道真言》总结说:“炼丹先要炼心,炼心之法,以去闲思妄想为清净法门,仙家祖祖相传,无他道也。”这些论述都以清净心地、炼心养性为第一要旨,这是道教养生的基本功夫。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