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切都得慢慢来-《狗官》


    第(2/3)页

    “汤生啊!汤生!此一时彼一时啊!”和珅笑着说道:“你想想,当时我让雪轩招募是回京前还是回京后?招募来的乡勇饷银在谁之手?而现在,皇上又给了我什么差?”

    和珅这么一说,辜鸿铭这才算彻底明白过来了。  在西洋文学、科学基础上,他远远超过和珅。  但在政治上却连做和珅的徒子徒孙都不合格。  和珅这么做。

    其实说倒底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信任与否的问题,而是把决策权和核心机密牢牢抓在手里。  防范于未燃的做法。

    “好了,现在就你我二人,刚才在厂边你想说什么就直说吧?”

    辜鸿铭先是不好意思地笑笑,整理了一下思绪后,这才说道:“君实兄,从制造局以后的规模来看,工业各方面所占地比重非常大。

    特别是在机械厂、铁厂、钢厂、军械厂等……光靠着洋人来教,是绝对不行的。  就像我前面在厂边所说的那样,这只能救得一时,而不是长久一计。  ”

    “谈谈具体的想法。  ”和珅点头问道:“汤生的西学比我好得多,既能想到这些,估计也有了解决办法吧?”

    “看来……什么都瞒不过君实兄啊!”辜鸿铭笑了起来:“我有一计,虽奏效慢些,却是能解决根本地办法!”

    “哦!”和珅感兴趣地探了探身。

    “选人出洋!”辜鸿铭石破天惊地说了四个字。

    “选人出洋?”和珅先是一愣,接着皱起眉头沉思起来,过了好一会儿露出了笑容:“不错!此计的确是好计!但办起来可不容易啊!”

    “不容易也要办!”辜鸿铭正色说道:“只有选派些聪明能干的人出洋,从洋人那学到本领,才能办成大事。

    况且从头学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远远要比招些熟练工人来实用得多。  再说,以后制造局的方方面面一动,摊子会越来越大。

    到时候不论是君实兄还是我,都无法顾及得面面俱到,手下必须要有些懂得洋务地人。  ”

    其实辜鸿铭说的这点,和珅也早就考虑过,只不过他只是想到去招徕人才,而没有像辜鸿铭想得这么大胆。

    但仔细一想,辜鸿铭所想的却比他更高一筹,人才要从茫茫人海中找出来。  不仅需要一双慧眼,更要机缘巧合,要不然,就算有高人和自己擦肩而过,都不一定能注意到。

    可自己培养人才却又是另一回事,虽然要出辜鸿铭这种天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专术专攻,出几个专才还是不难地。  而且这种人又去过西洋。

    开阔眼界后,更能领会到他们的做法,回来再进入制造局各部门,很容易就能帮和珅把全局掌握起来。

    但是,选人出洋却不是件容易的事。  现在中国谈洋色变。  老百姓都把洋人看成蛮夷,更把西方国家看成荒蛮之地。

    而那些文人士子对洋人的观点更甚于老百姓,要想从其中挑出合适地人去出洋学习,简直比登天还难。

    想到这。  和珅忍不住摇了摇头,苦笑道:“汤生啊,你让我去什么地方找这些人?中华大地虽有千万里,子民千万万,但其中肯抛家舍业出洋的又能有几个?”

    “这……。  ”辜鸿铭一瞬间也说不出话来,和珅说的没错,找人是容易,但要找既聪明能干。  又肯出洋的人哪里有这么简单?

    一时间,两人都说不出话来,默默地对坐着,苦苦思索。

    突然辜鸿铭眼睛一亮,拍手说道:“君实兄!我有办法了!”

    “什么办法!快快道来!”

    “南洋!南洋啊!”辜鸿铭兴高采烈地说道:“我们都把南洋给忘了!君实兄,你记得我是南洋出生地吧?在南洋的中国人中,西洋并不像国内这么可怕,而且南洋中国人众多。

    完全可以从其中挑选出一部分来送去西洋。  学成后再转道回国。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