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说完,他和高尔基便闪身进了屋。 屋内打扫得十分干净, 家具陈设亦是简洁,几乎看不到多余的东西。 光头对托尔斯泰伸出右手, “我是米哈伊尔·格林金,以前在圣彼得堡有一家印刷厂。你是托翁吧?出版界的人,不可能认不出你。” 托尔斯泰点头。 结果,他刚要说话,却被高尔基率先插入话题, 他打趣格林金:“你现在也有一家印刷厂。” 格林金挑眉, “我现在只拥有一台印刷机,而不是一家印刷厂。” 他招招手, “你们跟我来。” 说完便朝屋内的一个衣橱走去, 吱呀—— 橱门被打开。 成排的衣服挂在那儿,后面有一张垂到地面的挂毯。 “来。” 格林金将挂毯掀开。 瞬间,浓厚的油墨气息扑面而来,充斥了三人的鼻腔。 在衣橱后是一个小房间, 老旧的印刷机正由两个工人操作着,不停地运转,发出低沉而规律的噪音。 高尔基问:“《朝闻道》怎么样?” 格林金回答:“供不应求。” 他不由得叹气, “一台机器的效率太低,我考虑过不印刷《乡村教师》、《朝闻道》,只印刷《动物庄园》,然后制作成小册子。但是……唉……你知道的,那两篇也很好,我实在不忍舍弃。” 高尔基“嗯”了一声, “我明白你的想法。陆教授的作品实在是……” 他没有给出准确的形容词,而是从怀中摸出一个笔记本。 笔记本的封面磨损严重,应该是跟着主人在西伯利亚吃了不少苦头。 格林金问道:“这就是你找我的原因?” 他接过了本子。 高尔基提示:“从后往前翻,那里有陆教授的一首长诗……诗其实是我写的,但陆教授画上了点睛之笔。” 格林金按对方的要求翻阅, “这篇《海燕》吗?” 高尔基点头, “你读读看吧。” 格林金遂沉下心来仔细阅读,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这首诗写得极好。 开头,极力渲染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波澜壮阔的紧张气氛, 连带着格林金也跟着紧张起来。 诗歌能调动读者情绪,无疑是成功的。 他读着读着,声音渐渐大了起来:“——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高尔基伸出手,帮对方又翻了一页, 瞬间,格林金瞪大眼睛, ——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 这两句让整首诗的高度又上了一个层级。 格林金甚至吼了出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太强劲了! 太炽烈了! 他的手甚至都在微微颤抖, “这是……这是一个中国人写出来的?用俄语……他能用俄语创作?” 托尔斯泰笑道:“你可能想象不到,《乡村教师》的第一语言其实是法语。” “嘶……” 格林金倒吸一口凉气, 确实想象不到。 他转向高尔基, “我大概能猜到你来找我是想做什么了。不过……” 他指指身后正在运转的印刷机, “你也看到了,现在只是印刷《朝闻道》里的三篇,就已经忙不过来了,再加上一篇散文诗,实在是……唉……我怕机器冒烟。” 高尔基说:“那就按你之前的想法,删掉《乡村教师》和《朝闻道》。” 格林金“啊?”了一声, “这……” 他看向托尔斯泰。 托翁毕竟是《朝闻道》的翻译,当着翻译的面大声密谋这种事,总感觉怪怪的。 没想到,托尔斯泰竟然说:“我赞成。” 他叹了口气, “现在的问题不在出版,而在战斗。只有在战斗中取胜,lu的作品才能见于阳光之下。” 格林金挠挠头, “可是,这么做不就成了……lu不可能同意啊!” 他虽然没把话说完,但高尔基和托尔斯泰都听懂了, 对方是觉得,这么搞属于夹带私货。 《朝闻道》是lu的作品,在里面放一首《海燕》,那不是开玩笑吗? 有职业操守的人都干不出这种事! 高尔基展颜而笑, “米哈伊尔,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你忘了我刚才说的话了吗?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lu画上的。” 格林金摇摇头, “那也不合适的吧?毕竟《海燕》的主要作家是你,你怎么能将它强行安在lu的身上?” 这是另一种方式的夹带私货。 高尔基笑, “谁说我要将它安在lu的身上了?咱们就不能实事求是吗?” 他拿出笔在笔记本的空白处写了两行: 《海燕》, 作者:高尔基、lu。 高尔基反问:“这总归是实事求是了吧?而且,lu对此也是不介意的。我和他以及萧伯纳先生在船上聊起文学、历史,他们二人的态度都相当开放。” 格林金无言以对。 过了片刻,他才说道:“那好,就这么办吧。反正这么做的也不止我们。” 尼古拉二世一时脑抽,封禁《朝闻道》,反而给那些“反贼”递了刀子。 “反贼”们大张旗鼓地印刷《动物庄园》,制成小册子。 但重点不在,而在夹带的私货, 他们或者对内容稍作修改,比如将主要角色拿破仑变成彼得大帝; 或者,在后加印各种“主义”。 与之相比,高尔基这种实事求是的行为根本不算什么。 格林金又看了一遍《海燕》, 随后,他露出一个看笑话的表情,说道:“托翁、阿列克赛,你们知道这件事最荒诞的点在哪吗?” 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摇头, “在哪?”x2 两人不解。 格林金说道:“《朝闻道》作为科幻短篇合集,在俄国本没有多少传播的土壤。结果,因为尼古拉沙皇的封禁,反而让它传播得比任何书都快。就连那些不识字的都要让人帮读……” 托尔斯泰轻笑, “lu在美国创造了荒诞派戏剧,据说正逐渐流行。也许,将来某一天,这次的事件也会被以荒诞派戏剧的形式记录下来呢?”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