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这个奖,不评也罢-《英伦文豪》


    第(1/3)页

    诺奖的评议简直像临时拉来个草台班子。

    陆时确信,即使是第一届,也不可能不正规到这个程度,肯定又是穿越的自己在发功。

    他问道:“蒙森先生不是历史学家吗?”

    众人沉默着看向萧伯纳。

    萧伯纳摊手,

    “别问我。”

    他指了指那封电报,回答:“人家说了,‘文学’,不仅应包括‘文学作品’,还应包括形式或内容上具有文学价值的其他作品。蒙森先生的作品也算。”

    这话怎么听都像是强词夺理。

    有人忍不住吐槽:“那问题来了,我们凭什么评价蒙森先生?”

    蒙森在史学界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史学界都不敢碰瓷蒙森,何况是文学界。

    没人接茬。

    房间内陷入了安静。

    萧伯纳凑到陆时身边,低声说:“现在知道为什么会出现我评我自己的情况了吧?”

    陆时苦笑,

    “嗯,知道了。”

    诺委会掘地三尺,几乎把欧洲所有的知名作家都挖了出来,如果不“我评我自己”,在部分地区说不定会出现候选人比评议人多的情况。

    萧伯纳安抚众人道:“大家尽力而为吧。这里面不是也有很多我们看不懂的作品吗?”

    他说“看不懂”,指的是需要翻译。

    陆时的视线再次扫过名单,

    里面确实有泰戈尔,

    但事实上,泰戈尔是从《刹那集》后才开始用孟加拉口语写诗的,现在的作品大部分无须翻译。

    陆时往前翻,很快又发现了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字——

    苏利·普吕多姆。

    这位大佬的诗歌陆时是读过的,有几首还很喜欢,

    就比如《破碎的花瓶》,第一次读便惊为天人,将之背诵了下来。

    只不过,同时期有一位作家的存在,让普吕多姆的得奖显得有些名不副实。

    “为什么没有托翁?”

    陆时问道。

    众人俱是一愣。

    有人好奇道:“陆教授指的是托尔斯泰先生?”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在20世纪初,这些代表作都已发表,

    特别是《复活》,堪称托尔斯泰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陆时点头,

    “没有托翁,总显得非常奇怪。”

    有人问:“托尔斯泰先生的作品思想性很强,但技巧上该如何评价?”

    陆时回答:“托翁的代表作是广度、深度和叙事技巧的完美融合。”

    他见众人低头思考,便给出例子:“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待在农庄想心事时就用到了意识流手法,以及列文和斯捷潘打猎时插入了一只狗的视角,这些技法运用得十分纯熟。”

    众人不由得低声交流,

    “确实,托尔斯泰的风格虽然以真实自然著称,但也是靠技巧写出来的,只不过他的技巧实在是太精妙、太多样、太复杂,给人一种仿佛没有技巧的感觉。”

    “这就是浑然天成吧。”

    “陆教授说的对,被提名者中没有托尔斯泰先生真的很奇怪。我觉得,他是可以和莎翁并列的存在。”

    “你说什么?和莎翁并列?那不至于吧?”

    “别因为我们是英国人就护短。说句实话,有些时候,我甚至觉得托尔斯泰先生比莎翁更强,因为我竟然能从那些经典作品里看到他自己的思想斗争。”

    ……

    托尔斯泰把传统发展到了极致,只要还有公正之心,就没人可以否认这一点。

    萧伯纳说:“还没有契科夫先生。”

    陆时审视名单,

    “嗯,没有契科夫。”

    戴眼镜的老教授低声道:“托尔斯泰先生说过,‘我并没有谦逊,在写作技巧方面契诃夫已经超越了我’。如果托尔斯泰先生够格,那契科夫先生肯定也是够格的。”

    旁边有人反驳:“契诃夫确实好,不过没有长篇作品。短篇和长篇的写法、技巧完全不同。”

    老教授擦擦眼镜,

    “短篇怎么了?这里还有那么多诗人呢~”

    这么说让人无言以对。

    众人都忍不住讨论,为什么没有托尔斯泰和契科夫。

    事实上,1901年的文学奖究竟花落谁家,很多人都认为会是托尔斯泰,

    原因很简单:

    一、他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

    二、他是诺贝尔生前最喜爱的作家。

    而出人意料的是,托尔斯泰根本就不在被提名者之列,更不用说获得最终奖项了。

    转过来的1902年,人们又认为诺贝尔文学奖非托尔斯泰莫属,结果却是蒙森,让舆论一片哗然。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