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这个奖,不评也罢-《英伦文豪》


    第(2/3)页

    以至于到了现代,人们在讨论这段文学史的时候,还是觉得瑞典文学院脑残。

    萧伯纳问道:“陆,你觉得文学奖应该怎么评?”

    陆时挠头,

    “这种事哪有标准啊?关键还是要看文学奖设立的时候进行了何种限制。因为大部分奖项都是某人资助,或者为纪念某人设立的,受个人影响甚深。”

    雨果奖,只颁给科幻作品;

    普利策奖,新闻类奖项的获奖者不限国籍,但必须在美国媒体中发表过作品;

    曹禺戏剧文学奖,看名字就懂了;

    ……

    奖项各有各的不同。

    陆时举例道:“夏目与我说过,日本有一个文学奖是《万朝报》设立的悬赏奖,第一次的奖金额仅为10日元。”

    萧伯纳对是日元没什么概念,

    不过,即使对标十英镑,这笔钱也少得可怜。

    他吐槽:“就这还‘悬赏’呢?”

    陆时摇头,

    “没必要这么批评日本,毕竟有很多地区连文学奖都没有呢。当然,10日元确实是离谱,还不如好好地帮获奖作品出版,以满足作者的表达欲。”

    萧伯纳轻笑,之后说:“那诺贝尔文学奖呢?你怎么看?”

    说着,他拿出章程递给陆时。

    陆时仔细地翻了翻,随后咋舌道:“啧……”

    章程上说,奖项必须颁给“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萧伯纳问:“怎么样?”

    陆时说:“我觉得,评价应该分几类。第一类便是托翁这种,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他自己的光荣,反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光荣。这次没有提名托翁……哼哼……”

    后面的话不言自明,

    就差指着鼻子骂瑞典文学院是傻x了。

    萧伯纳沉吟,

    “继续。”

    陆时说道:“第二类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可以通过给他们颁奖证明自身价值。”

    例如马尔克斯,著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百年孤独》,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评为“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

    陆时继续道:“第三类作家就是相得益彰的得奖者。代表作和文学生涯都有足够分量,但不足以在文学史大书特书。”

    萧伯纳有些明白陆时的标准了,

    “那最后,就是那种名过于实和有争议的获奖者。”

    陆时摇了摇头,

    “不,这不是最后。”

    萧伯纳不解,

    “这还不是最后?”

    陆时说:“校监先生知道我最近在办报吧?我发现奖项也是一种舆论工具,是可以‘发掘’作者的。刚才我说到了《万朝报》设立的悬赏奖,获得这个奖项的,销量会不会有提升?”

    萧伯纳点点头,

    “商业行为和文学评议确实可以相互结合。伱刚才说的‘最后’是这种吗?”

    结果,陆时依然摇头,

    “其实还有‘最后的最后’,那种莫名其妙的作家。就比如写了《罗马史》的蒙森先生。文学奖又不是历史学奖。”

    萧伯纳愣了片刻,随即哈哈大笑,心中佩服,

    “陆,你可真敢说!”

    他陷入沉思,过了一阵,问道:“陆,在你心中,我属于哪一类?”

    “噗!”

    陆时当即喷了,

    没想到自己一番长篇大论,竟然会引火烧身。

    他尴尬地咳嗽几声,说:“校监先生,现在毕竟是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没有任何得奖者作为参考,不存在比较,我又该将你划分到哪一类呢?你不能为难我啊。”

    萧伯纳点头,

    “懂了。”

    陆时:“……”

    他忍不住问道:“你懂什么了?”

    萧伯纳轻笑,

    “如果我是你心目中的第一类或者第二类作家,你肯定会明说。”

    陆时更尴尬了,

    “啊这……”

    萧伯纳拍拍他的肩,说道:“其实我也是多余一问。就说你刚才提到的托尔斯泰先生,我哪怕再没有自知之明,也不敢去跟他比啊。”

    两人的对话吸引了其余人的注意力。

    有人说:“不怪萧先生。瑞典文学院跳不脱束缚,伯爵老爷们还把俄国人当成野蛮人呢~”

    “伯爵老爷们”这个词从英国人嘴里说出来,就挺搞笑的。

    戴眼镜的老教授叹气,

    “托尔斯泰先生是俄国人的骄傲,而俄国在大北方战争中把瑞典从波罗的海霸主地位上掀翻在地,难免遭到记恨。当然,瑞典人是绝不会承认的,但我觉得其他解释都很苍白。”

    大北方战争的结果是俄国称霸波罗的海,而瑞典则自此衰落,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