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虽然离着寒冬上冻还有好几个月,这些事儿他现在不必考虑。 可孟季凡忍不住担忧,不提前想办法,临到了会很抓瞎。 对此,林知瑜早有应对之策。 “所以,这次修建酱菜厂的时候,我打算将鱼塘四周都用青砖围起来。 之前修建鱼塘的时候,考虑到冬天天气寒冷,水里会结冰,所以鱼塘底下修了好多条土暖,等冬天上冻的时候,便从外面接口的地方烧些柴,热气顺着土暖通道会延伸到里面。 只要保证池底是温的。 外面用青砖跟水泥围起来,阻断热气往外溢,这鱼塘冬天冻不了,会跟平时一样,该怎么出货就怎么出货。” 林知瑜之前为什么敢劝孙旺祖将饭馆其他菜系停掉,专门做鲫鱼汤。 她自然是有把握才敢那么劝的。 孙旺祖也问过她同样的问题。 春夏秋三季都好说,想要新鲜的鲫鱼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送。 可冬天呢? 大概从十二月初便开始上冻了,至少得过完年到三月初,才能解冻。 也就是说得有四个来月的时间没有新鲜的鲫鱼可用,他们的鲫鱼汤做的再好吃再受欢迎,没有食材也做不出来。 难不成,到时候要闭店四个月? 少挣钱倒是其次,只不过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把鲫鱼汤的名气打出去。 现如今鲫鱼汤店的生意正处在巅峰,如果这个时候选择闭店,还闭那么长时间。 不仅会让食客们失望,也会让食客们慢慢忘记。 之前打出的名气也会往回回落。 来年春天开门了,食客们还能买账吗? 这里面的变数太大。 林知瑜当下就给他解释了,当初既然决定养鲫鱼,做鲫鱼这门生意,她就已经想好了万全之策。 冬天冷会上冻,而且时间还不短,鱼塘的水若是冻上了,里面的鲫鱼也活不了。 没有鲫鱼供应,他们仨的利益在一块儿绑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有一个出了问题,其他两个都会受到不小的牵连。 尤其林知瑜那鱼塘是重中之重,新鲜的鲫鱼才是一切买卖的根本。 没有它们,香满园也好,加工厂也好,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 所以,她跟孙旺祖再三保证,会一年四季不间断的供应新鲜的鲫鱼。 就是因为她在修建鱼塘的时候,把这方面考虑进去了。 天寒地冻的话,就给鱼塘采取保暖措施。 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谁都不会受到影响。 孟季凡:…… 她怎么什么都知道? 这天底下到底还有没有能难住她的事儿? 孟季凡被震懵了。 良久之后才找回自己的声音,他虚心求教,“土暖又是啥玩意儿?” 他从来没听说过呀。 “你知道村里的土炕吧?冬天的时候在灶膛里烧一膛木柴,不仅炕上热气腾腾,屋里也会暖和很久。 原因就是土炕底下有土笼,灶膛烧火的时候,热气会顺着土笼窜,把整个土炕都烧热了。” 林知瑜琢磨着,这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暖气片。 现在这会儿还没有煤块。 有的话也是城里供应,限量供应的那种,价格贵不说量还特别少。 北方农村里冬天取暖靠得就是烧土炕,添一灶膛的柴火,能暖和上好久。 在前世的时候,林知瑜也出生农村,记忆当中冬天家里冷到不行的时候,她爸妈便会烧灶膛的柴火。 很快屋子里便会暖和起来,而且能暖和好久。 不过,不是到了最冷最不好抗的时候,她爸妈也舍不得烧柴火。 那时候的柴火并不好捡。 全是春夏秋三季的时候,挤出时间家去外面捡的。 家家户户都靠着这个法子取暖,人多木柴又有限,除了取暖,平时做饭也全靠烧木柴,因此这木柴便成了十分珍贵的东西。 得省着点用。 火炕不会经常烧,也不会烧的特别热,只烧到温热就行。 将灶膛门一堵,再把被子往炕上一铺,那土笼里的温度也持续将近两天的时间。 到第二天夜晚的时候,就凉了,但也不是那种没烧炕时候的透心凉。 所以,林知瑜便借鉴了一下。 在鱼塘地下修了土笼,确保冬天,香满园跟加工厂都能供应上。 林知瑜说完之后,看孟季凡听的惊奇,有些诧异地看着他,“听说你小时候在孟家庄生活来着,你们村里冬天不烧土炕吗?” 孟季凡脸一红,他一个农村人,竟然不知道土炕。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伸手挠了挠头,“我住的屋子没有土炕,就一个木板,我奶奶那屋里有,不过她不让我去她屋里。 后来十来岁去了镇上干了几年苦力,再后来去了南方。 南方没有土炕。” 他屋里没有,别的堂兄弟姐妹屋里也没有。 孟季凡一直以为是正常的。 后来无意当中才得知,等他睡熟了,那些堂兄弟姐妹们会偷偷跑去他奶奶屋里睡。 只有他一个人睡冰冰凉的地板。 林知瑜:…… 她无语了半响,视线落到孟季凡那双手上,光看外形是一双十分优美的手。 她不是手控,都觉得那双手手型漂亮至极。 只可惜,上面好多冻疮留下疤痕。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