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电视台来人-《八零空间,福妻带全家创业暴富》


    第(3/3)页

    李记者跟吴同志从办公室里出来,恰好看到有一行人正往厂里送鲫鱼。

    他们拉着板车,板车上是一个个一米高,半米宽的圆铁桶,里面都是活蹦乱跳的鲫鱼,还放了水。

    孟季凡解释道,“我们用的鲫鱼,为了保证足够鲜活,都用一批送一批,也是因为距离够近,才能这样。”

    若是距离远了,可不敢用板车送,可若是用别的车送,运输成本又会增加,还不能保证运送到的鲫鱼足够新鲜。

    关键加工厂不用存货,需要多少鲫鱼,给鱼塘那边下个订单,他们就给送来,不然神仙也不能保证用到的鲫鱼都是鲜活的。

    李记者点了点头,觉得这是个关键点,听说镇上香满园饭馆用的也是这边的鲫鱼,他又不是没喝过鲫鱼汤,也不是没吃过鲫鱼罐头,但香满园的鲫鱼汤,还有加工厂的鲫鱼罐头,就是比别处好吃,鲫鱼汤足够鲜美,鲫鱼罐头也入口即化,咸香酥脆。

    说白了,除了工艺先进,管理规范,大抵是因为食材本身足够好,才能做到这一点。

    李记者当下提议,既然来都来了,不如顺便去鱼塘看一看。

    孟季凡自然可以陪同,不过鱼塘不是他的,他没权利做决定,让高原去办公室给林知瑜打了个电话。

    林知瑜自然是同意的,她已经听高原说了报纸上的事儿。

    又想到宋屿川把李记者请来,林知瑜意识到这肯定不是宋屿川一时兴起。

    大抵是他有意为之。

    报社含沙射影地报道加工厂的鲫鱼罐头有问题,那他们就把电视台的记者请来,把加工厂的生产车间敞开,摊在阳光下给大伙儿看。

    真真切切的证据摆在眼前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自然知道到底是谁在说谎话误导大家。

    若不是高原提起,林知瑜还不知道宋屿川默不作声地帮她做了这么事儿。

    会疼媳妇儿知道为媳妇儿考虑的男人,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招人稀罕。

    她让高原直接带李记者他们去鱼塘找她大哥,他们本本分分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干事业。

    挣得都是干净的钱,从来不做昧良心的事儿。

    有什么不能看的?

    不仅要看,还要大大方方地摊开给他们看。

    铁一般的事实摆在眼前,孟浪妈一行人想要无中生有,大伙儿也不答应啊。

    李记者跟吴同志又去鱼塘考察了一圈儿。

    在鱼塘工作的都是老实本分的村里人,他们见有人扛着摄像机,虽然挺好奇,但也知道不乱看不乱说,安安静静地干自己手里的活儿。

    林国庆刚从鱼塘里出来,身上的工作服上还有好多泥。

    这一行人里,他只认识孟季凡跟高原。

    听他们说明来意,林国庆才知道抗摄像机的是李记者,那个个子不高不言不语的是食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

    他们来参观加工厂,顺便参观一下鱼塘。

    回头制成节目,会在电视台播放。

    林国庆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人,心里还挺紧张,有些担心自己哪里做的不合适,或者说错了话,会给小妹丢人。

    李记者是个精明的,“国庆同志,你不要紧张,就给我们多讲讲这鲫鱼从养殖到出货的过程,以及平时怎么喂养的。”

    林国庆闻言,松了一口气。

    讲这个他在行,于是把他们领到鱼塘,一边给他们看现场,一边有条不紊地给他们讲解。

    鱼塘多长时间换一次水,喂养鲫鱼用的是上好的草料,三个鱼塘循环养殖,确保可以大量供应,出货时,要逐批记录。

    确保每一批出去的鲫鱼都有源可溯。

    有些人平时不擅言辞,不过一旦说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话便会多起来,而且态度专注又认真。

    说的就是林国庆这样的人。

    李记者听的非常满意,连连点头,看林国庆带上了一层滤镜,不愧是小林同志的大哥,这口才着实可以。

    一行人从鱼塘考察结束之后,在孟季凡的邀请下,又去了镇上的香满园饭馆。

    毕竟,此次事件受重创的是孙旺祖。

    既然要解释,就一次性全解释清了,省的留下话柄。

    李记者的小汽车突突地来,又突突地走了。

    村里人都知道是电视台的人来采访了。

    大伙儿都挺兴奋,李记者去了加工厂又去了鱼塘,扛着摄像机照了好久,听说把他们都照进去了。

    等李记者回去之后,会制成节目,在电视上播放,还在当地的新闻频道。

    大伙儿都很激动,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们要上电视了?

    在村里刨食的农民,还能上电视!

    这若是搁以前,连做梦都不敢那么做。

    大伙儿一个个激动的不行,想从电视上看看自己。

    不过激动半天,慢慢也就冷静下来了。

    即便能制成电视节目,能在电视上看到自己,又咋样?

    村里没有电视机,想也是白想。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