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吴同志是食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 私下里跟李记者关系还不错。 李记者找到他,请他一起来一趟,将事实调查清楚,鲫鱼罐头加工厂虽然只是一个小厂,跟县里其他国营单位比不了,但加工厂开在农村,服务农村,承载着村里千家万户老百姓的生计。 如果加工厂确实有问题,那么他就把这些事儿从电视台光明正大的爆出来,还要请相关部分依法严查。 毕竟,食品安全是大问题。 如果不重视,一旦发生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不仅会给老百姓造成伤害,还会给县里带来麻烦。 易水县的名声都会臭了。 以后再办食品加工厂,谁还会买单? 当然,如果加工厂的生产条件达标,并没有报纸上报道的那些事儿,也要由电视台播报出来。 以正视听。 还加工厂一个清白,给大伙儿一个交代,也从根儿上杜绝报社的不良报道。 有些事情,如果不从根儿上制止,任由这种不良风气继续发展下去,以后便会进入恶性循环,没法儿控制了。 报社想怎么报道就怎么报道,想阴阳谁就阴阳谁,一天天没正事儿干,拿着一点儿无中生有的事儿各种瞎说。 给各个厂造成影响,还误导群众。 群众有了心里障碍,不买产品了,那样还发展什么经济? 这些道理是宋屿川讲给李记者听的,李记者是个十分刚正的人,加上职业原因,对报社不经调查就胡乱瞎说的行为十分不满。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李记者知道,报社发出来的这篇报道,里面的肯定不是真的。 他们手里要是有确切的证据,还能说的这么模模糊糊? 李记者最讨厌有事儿不说清楚,有什么事儿不能摊开在阳光下大大方方的见人呢? 还报社记者呢,呵呵,简直就是给同行抹黑,记者的脸都让报社给丢光了。 所以,宋屿川给他打了电话之后,他立马就答应了,还去找了吴同志。 他们亲自来加工厂调查一下,在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孰是孰非便都真相大白了。 从私心上,李记者偏向加工厂。 因为加工厂开在农村,一下子给村里解决了好多生产力,县里齐书记对加工厂乃至林知瑜同志本人十分重视。 李记者也觉得像林同志那样见义勇为的好同志,只会给大伙儿考虑,根本不可能做不利于大伙儿的事儿。 加工厂她有股份,她参与的工厂卫生条件还能不达标? 想也知道不可能啊, 林同志不允许这种事儿发生。 李记者跟加工厂不熟,只在建厂的时候。跟齐书记一块儿去参加了动工仪式。 其实,当时齐书记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明面上是参加加工厂的动工仪式,实际上是为了考察一下林同志的鱼塘。 鱼塘才是根本,至于加工厂,真的只是顺带的,若不是因为林同志在里面有股份,将来鱼塘养出来的鲫鱼,有一部分用来做鲫鱼罐头,齐书记怕不会腾出时间,专门去一趟。 总之,再没有亲自到现场调查清楚之前,李记者不会向着谁,不会否定报社,也不会说加工厂没问题。 没有实际证据,不随便乱说话,是一个记者该有的职业素养。 李记者敢直接把吴同志一块儿叫来,纯粹是因为信任林知瑜。 吴同志觉得有道理,也没多想便答应了。 孟季凡这才知道,跟前这位个子不高没啥存在感的人,原来是食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好像位置还不低。 他心思动了动,连忙介绍起来,“我们厂把食品安全放到第一位,从食材源头开始,用的鲫鱼都是旁边鱼塘养殖的,制成产品前确保足够鲜活,不鲜活的我们也不用。 车间里要做到一尘不染,时刻保持干净卫生。 而且我们的生产线自带三道高温消毒工序,从初车间的鲫鱼预处理工序,到制作工序,再到成品包装,都要经过高温消毒,一来能保证食品长期存放不变质,二来可以保障食客们放心食用。 还有,我们车间的工人们,也都按照要求做过检查,办理了健康证。 厂里也有这方面的规定,如果工人们有感冒发烧或者其他疾病,都要先休息先治病,等身体彻底健康了,才能继续上班。 我们厂对这方面要求的很严格,相关的文件手续都齐全,二位如果需要查看一下,就移步去办公室。” 吴同志看向李记者,这些文件他倒是可以从局里都能查到,不担心孟季凡不说实话。 他去不去的都行,全听李记者的。 李记者觉得既然好不容易来一趟,就得有始有终,正好车间转完了,需要的资料也录好了,去一趟也无妨。 孟季凡是个会来事儿的人。 现场领了两盒鲫鱼罐头,路过库房的时候,又从库房里拿了两盒已经装箱的罐头。 等李记者跟吴同志查看完资料,孟季凡奉上好茶,又将鲫鱼罐头打开,让他们品尝一下。 整个过程都被摄像机记录下来,没有任何作假。 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 李记者跟吴同志也没推拒,他们本来就是来调查食品安全的,自然也要当着镜头的面,亲自试吃才行。 一共四盒,李记者跟吴同志,每盒尝了半盒,吃的津津有味,一时间都忘了说话,从神情上看,不用多说,都知道这鲫鱼罐头相当美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