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暗流涌动-《锦绣三国》


    第(2/3)页

    近些日子由前线送来的奏报尽都是曹操的催粮军报,虽然荀彧已经竭尽所能将各州郡粮草悉数调派上了前线,尽管近两个月来就连曹氏的统治中心许昌都不得不仿效张绣的淮南,实行了一定程度的粮食配给制度来节约粮食,然而这场规模宏大旷日持久的战役却是早就榨尽了曹氏储备的资源。

    这一日,荀彧正伏案回复曹操的书信。

    “眼下军粮虽少,但还比不上楚、汉对峙在荥阳、成皋之间那样艰难。当时刘邦、项羽双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处于被动。您以仅及敌数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住敌人咽喉使其不能前进,已经半年有余了。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使用奇谋的良机,不可失去啊!”

    这些话看似是写给曹操,实则不然。以荀彧对曹操的了解,其绝非志浅毅薄之人,关键是那奋战卖命的十数万曹军将士,历经了半年多的鏖战却仍不见取胜的曙光,怕是战斗意志消磨的差不多了。而曹操每日谋处军机,怕是没有余力再操鼓舞士气这份心。

    所以,这封信的确回给曹操,但其作用乃是方便曹操激励军心的。至于曹操本人,荀彧有绝对的信心相信其能与袁绍决一个不死不休!

    同样,以曹操务实品性,自然是比谁都清楚自家的粮草问题。然而明知无粮却仍派人催运,却是曹操的大智慧了。

    无粮可催不要紧,关键是绝不能不催。尽管这点希冀已经是虚妄飘渺了,但是若是不做这个样子,那么从年初坚持到现在快要坚持不下去却仍然还坚持着的那口气便会彻底散了。

    快要坚持不下去,那就是能坚持,而不是不能坚持!这便是此刻曹操和荀彧心中共同的信念。

    书信终于提笔写完,荀彧挥了挥宽袖,一名陪立着的亲侍立即会心地将其收起,退下去送往别处。

    这封书信自然不会直接快马送去官渡大营。因为战事的糜烂,许昌和官渡之间活动着很多袁军哨探,万一送出去的书信被袁军斥候劫去了,那可就白忙乎一阵了。是故每次有重要的书信,无论是曹操那边还是荀彧这边,写成之后都会让书吏记室再撰写复文,然后至少派两批次信骑通信。

    写完这封书信,仍有很多军政大事需要荀彧处理决断,然而并不等荀彧伸缓一下躯体,还是那名亲侍却是凑到了荀彧的耳旁耳语了一番,便是见荀彧当即肃色,又是一挥衣袖,那名亲随便是再次会意,拱手退了下去。

    再等那名亲随上堂,其身后却是跟了三名锦冠华服者,而荀彧也是一反批写奏报时的凝眉重色,整齐了衣冠微笑道:“何事以至于杨大人亲至?”

    被唤作刘大人的中老年人并不是正经意义上的文官,而是一名宦官,当今大汉天子刘协身边一名被赐姓刘的亲信宦官。而荀彧因其年龄更长唤其大人,自然是尊称。

    不同于曹操和刘协之间的微妙关系,荀彧与刘协以及整个忠汉派的关系很友好。事实上荀彧本人也绝对算得上真正的汉室忠臣之一,当初便是荀彧大力鼓励曹操于许都迎立天子,从而结束了献帝长安东归以来的亡命颠沛。在曹操把持了大汉朝廷之后,荀彧也是一直充当着协和曹操两极之间至关重要的纽带。在汉臣和曹氏臣属的多重身份间协调着各方利益,使得刘协以及其背后的忠汉派与“把持朝政”的曹操之间保持着一份奇妙的均衡。

    那刘老宦官面对荀彧恭敬道:“天子有事相请,不知荀令君能否抽出身来,随奴婢一同进宫?”

    这刘老宦官面对荀彧所表现的恭敬相比对曹操的恭敬自然有本质上的不同。毕竟是刘协打小便在其身边照料的贴身宦官,忠心耿耿跟随在刘协身边这些年,与东汉王朝一同风雨飘摇过来的老人了,怎么会分不清李儒和荀彧两种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