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大宋朝的宏观调控产业搭建(第一更)-《回到宋朝当暴君赵宁岳飞》


    第(2/3)页

    “臣斗胆直言,此事已经关乎到国本,不可再拖延,当立刻行事。”

    “那你觉得朕该如何做?”

    “臣愿意亲自前往江东,先主持江宁府相关事宜。”

    “你如何主持?”赵宁问道,“此事牵涉到无数农民的生计,桑树的幼苗成长期一般在三年,如果让老百姓将稻田改成桑田,前几年,没有产出,也卖不了钱,他们吃什么?”

    秦桧说道:“给鼓励费,划出片区,让一部分百姓将稻田改成桑园,种植苎麻,或者茶叶,江东一亩田一年的收成大约在三石,按照江东的粮价每一亩田补偿一贯,直到三年后桑树开始有产出,只要桑树成熟,卖的钱肯定比水稻要多,这样农民是愿意的。”

    “那需要补偿多少钱?”赵宁面色平静地问道。

    “臣有了解过,一亩田可以种植大约800株,等过了过了幼苗期,一株桑苗能卖到20文钱,也就是一亩的桑苗能卖到16贯,若是有三一(三分之一)坏死,则还能有10贯的收入,三年10贯,每年大约3贯,这至少是种粮食的一倍。”

    秦桧脑瓜子转得飞快。

    显然,关于改稻为桑,秦桧早已做足了准备工作,就在等这一天。

    秦桧补充道:“如果桑农能想办法在每亩田多种一些,收成会更大。”

    多种一些肯定是有办法的,只要有利润可图,便有人会想办法提升产量。

    秦桧继续说道:“桑农收入翻倍,桑树增多,养蚕人增多,纺织厂增多,朝廷通过印交钞到民间,民工们购买更多的衣衫,民工们的钱流入到布品铺,顺着流入纺织厂、养蚕人、桑农那里,这是一条多方都可以获利的利益线。”

    赵宁不由得感慨,秦桧实在是太聪明了。

    这种其实是凯恩斯主义的雏形,通过宏观调控,使得释放到民间的货币健康地流动起来,拉动产业的搭建。

    其实赵宁在他的《国富论》里有写到过相关的案例和模式。

    但是吧,书本是书本,实际案例是实际案例。

    到现在为止,都还有许多官员只背下来了《国富论》,却无法与实际案例融会贯通。

    但秦桧却已经深刻理解。

    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差距。

    “当然,将江东纺织厂的布匹和丝绸卖出海,利润会更高。”

    赵宁想了想说道:“按照你的说法,若是要开采出50万亩田,朝廷每年要补50万贯出去?

    “是的,三年补150万贯,但是50万亩桑田可以产出4亿株桑苗,卖出80亿文,收桑农的税能收到8亿文,收养蚕人的税至少也能收到这个数,收纺织厂的税至少10亿文,收布品铺至少10亿文,这条产线若是搭起来,三年收税能收36万贯,平均每年12万贯。”

    赵宁点了点头。

    不过这里面有一些地方是有落差的,例如桑农不会全部把桑苗卖掉,会继续种植。

    不过这并不冲突,继续种,桑农卖桑叶,也要交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