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汨水东来 第七章 端午(上)-《汉末区星》


    第(3/3)页

    在民众阶层,则表现为视人生为苦旅,认为祭拜鬼神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不如及时行乐、游戏人间。

    积极点看,这叫人民群众苦中作乐;消极点看,这叫普遍性的摆烂躺平,爱咋咋地吧。

    此外,东汉末年,正是传统医学群星闪耀之时。张仲景、华佗、皇甫谧、王叔和、葛洪等名医竞相涌现,中医药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医学的进步,降低了人们在五月生病、死亡的概率,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一季节肃杀、悲伤的气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是五月初五这种凶日,人们也一扫过去的肃穆、沉重,发明了许多轻松热闹的娱乐活动。

    端午节里娱神、驱鬼的仪式,逐渐演变成了娱人、自娱的娱乐活动。

    魏晋时期,描写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乐府诗《五日望采拾诗》:

    “长丝表良节,金缕应嘉辰。

    结芦同楚客,采艾异诗人。

    折花竞鲜彩,拭露染芳津。

    含娇起斜眄,敛笑动微嚬。

    献珰依洛浦,怀佩似江滨。”

    在这首诗中,五月初五不再是穷凶极恶之日,而是被称作“良节”、“嘉辰”。人们“含娇”、“敛笑”、“斜眄”、“微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喜庆中。

    可以看到,经历了汉末三国时期的演化,端午的民俗已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区家冲,这些年来,经过穿越者区星的不懈努力,移风易俗,端午民俗的演化进程得以大大加快。

    旧时端午的恐怖气息逐渐消散,节日氛围则愈发热烈,民俗活动也愈加丰富多彩。

    “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礼记·月令》


    第(3/3)页